浅谈古诗词教学中感悟诗情的有效策略

2022-08-18 22:17: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古诗词教学中感悟诗情的有效策略》,欢迎阅读!
古诗词,诗情,感悟,策略,有效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感悟诗情的有效策略

作者:潘红娟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21年第10

【摘 要】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代表,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其有限的篇幅中,往往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但情感是抽象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触摸诗情,抓住景物、感悟诗情,读想结合、品味诗情,紧扣诗眼、强化诗情,了解背景、升华诗情这些方法来引领学生感悟诗词文字中所包含的抽象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关键词】诗情 诗境 诗意

古诗词是我们国人的骄傲,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其有限的篇幅中,往往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但情感是抽象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到诗词文字中所包含的抽象情感,真正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实现与作者深度的情感交流呢?以下是笔者得出的几点方法:

一、创设情境,触摸诗情

古诗词篇幅短小,语言晦涩,意境深远,离学生生活又比较遥远,学生无法通过表面的阅读理解其含义,体会其情感。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可借助音乐、图画、视频等方式,适时创设情境,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奠定了整堂课的情感基调。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感基调中,还未开始学习,就已经能初步体会到诗中之情,触摸到诗人的情感了。 教学王昌龄的《从军行》时,上课伊始,教师就在屠洪刚的一曲铿锵有力的《精忠报国》声中,逐一给学生出示图片:黄沙漫漫的大漠、孤寂苍凉的古城墙、金戈铁马的战场……音乐和图片营造出了一种悲壮苍凉的氛围,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心中一凛,全都收敛了笑容,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触摸到了诗中的情感,迅速走进了作品。

再如同样是写月夜景色,《宿建德江》表达的是作者孤独愁寂的羁旅之思,而《西江·夜行黄沙道中》则表达的是欣喜欢快的丰年之喜。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景物图片,并播放不同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不同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帮助学生感悟诗中不同的情感。 二、抓住景物,感悟诗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在很多诗词中,诗人将丰富的情感蕴含在了有限的物象之中,明里写景,实则抒情。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紧


紧抓住这些融入了作者之情、之思的景物,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去看、去听、去想,通过分析揣摩来感悟景物背后的情感,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走进诗境,去洞察诗人的情感世界。因为这些景物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学生生发联想、感悟的触发点。 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教师让学生先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通过看图、听声音、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让学生用 )的( 说一说这些景物的特征,这样一来,西沉的月亮、飘零的枫叶、凄凉的乌啼、昏暗的渔火、满地的寒霜这些景物就一一呈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当这些景物叠加在一起,一幅孤寂冷清的画面就出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学生只有通过这些景物,才能感悟到诗人孤独忧愁的情感,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穿越时空,去触摸、感受诗情、诗境! 三、读想结合,品味诗情

读,指感情诵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也认为古诗要让学生多吟诵,可见诵读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事实上,学生在带着感情朗读古诗词的同时,会对古诗词的理解更为深刻,一遍遍饱含感情的朗读就是一次次细细品味诗人思想感情的过程。

想,指丰富的想象。学习古诗词时,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為可感的画面,带着画面朗读诗句,还原诗歌的意境,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学生与诗人的心灵对话,实现情感上的共融。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抓住古诗的留白处,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读想结合中,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例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抒发的是作者前往边塞途中的思恋故园之情。教师在教学下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展开教学:先问学生看到风一更,雪一更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边塞环境的恶劣;接着再让学生抓住故园无此声展开想象——身在征途的将士们会想些什么?故园的亲人会干些什么?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想象,学生会明白风雪吹不散的是思乡情;最后再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也在这样的读想结合中,反复品味着风雪的肆虐和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四、紧扣诗眼,强化诗情

诗眼是诗中最精练传神、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字词。抓住了诗眼,就是抓住了诗意、诗境、诗情。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语言,紧扣诗眼,体会意境,以诗传情,品诗悟情。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找不到一个直接抒发离愁别恨的词语,那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离别之情呢?可以通过孤帆来品析:


1.“孤帆是什么意思?

2.(出示长江上帆船点点的画面后问)难道在广阔无垠的长江上只有一条船吗? 3.那为什么在李白的眼里只有一条船?

于是学生明白了:虽然长江上帆船点点,但是诗人的眼里却只有友人这一条船,他的全部注意力都在这条船上。他看着这条船渐走渐远,慢慢消失在天尽头,目光中流露出深深的眷恋之情,帆虽走远,他却依然伫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这样抓住孤帆一词,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如同样是送别诗的《赠汪伦》,教师就可以紧紧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一句中的展开教学:既指潭水之深,又指友谊之深,一个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五、了解背景,升华诗情

一首诗就是一段情。很多古诗的背后都隐藏着诗人的一段情感故事,或情意绵绵,或悲愤无奈,或慷慨激昂。诗词的魅力也不光是精妙的语言、美丽的意象、丰富的情感,还在这一个个动人的诗中故事里。只有结合诗人的经历,了解其创作古诗的背景,才能真正走进诗人内心,找寻到诗中之情的源头,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更深刻地领悟诗情,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学生在通过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词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时,教师问:杜甫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安史之乱的背景故事来了解。学生通过查阅,了解到安史之乱中,叛军的残暴、百姓的苦难以及杜甫一家在战乱中的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痛苦生活后,对刚刚提出的疑问就不难理解了。而诗人因剑外忽传收蓟北而产生的喜欲狂的心情背后,也正体现出诗人的那颗渴望祖国统一、百姓安定的爱国之心,欣喜之情也上升为了爱国之情,这一点如果不结合背景故事来看的话,学生是无法体会到的。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其精湛的语言、流传的佳句、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丰富的情感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只有在诗词教学上不断求索,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感受诗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64af3fed2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