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设计 全市一等奖

2022-12-09 22:1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黄河颂》教学设计 全市一等奖》,欢迎阅读!
黄河,教学设计,一等奖,全市

《黄河颂》教学设计



一、了解创作背景

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使课堂的教学延伸的更深远,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本文是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的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 二、教研反思

1.根据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注重诵读。

诵读是理解诗歌的基础,同时,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又通过通读来体现。通读是传统诗歌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古人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阐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反复强调“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教师将反复诵读作为本节课贯穿始终的教学方式,既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又考虑到了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

1)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既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情境,激发了阅读兴趣,又为学生朗读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2)诵读与感受、理解、欣赏诗文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读、悟、赏三个环节,以反馈有感情的诵读贯穿始终,将诵读与学生感受、理解、赏析评价诗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中激昂、雄壮的情感。理解课文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历史贡献等方面赞颂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伟大气魄,通过了多种方式的诵读,使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和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赏析性诵读,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听读感知、诵读理解、畅谈感受、欣赏性诵读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在对语文的质疑讨论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在思维的碰撞中促进对课文的深入探究探究。我们说评价一节好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看教师能否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从这节课来看,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参与意识强,充分展示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由、合作、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分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对文章内容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比如对诗歌诵曲部分与尾声部分的呼应,“颂黄河”前的蓄势、文中“啊!黄河”的反复出现的作用等等,学生有比较独到的见解。 3.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教师采取了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护母亲河的情感。音乐电视的情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自由诵读的情感体验以及师生关于如何行动,保卫黄河、拯救黄河的探讨,无不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如果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不足之处:

当然教学中的不足是存在的,这批学生都是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生活优裕、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的痛苦。他们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对学生来说理解黄河的主题是有难度的,特别抗日战争的背景离我们毕竟久远了些。所以,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下有关本文抗日的背景简介会好些。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具体介绍,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

人所共知,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礼,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我们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不断跨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68929cf86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