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思想主旨新探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2023-02-03 16:06: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思想主旨新探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欢迎阅读!
项脊轩,主旨,随想,语文,教材

《项脊轩志》思想主旨新探



大部分中学语文教材都编选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这篇文章感情主旨一般

表述为:通过生活细节和平凡场景表达思念亡母亡妻的挚情。这当然正确,但是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要写项脊轩的可爱之景第二段为什么要写叔父分家第三段为什么写祖母持象笏来看望作者作者的记忆经过层层过滤,难道只剩下对于亡母亡妻的思念吗个人认为,有必要细读原文,再次探寻归有光隐秘的内心世界。

文章第一句话就说:“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南阁子,一个富于生活气息的称呼,

归有光妻子的诸小妹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样一个通俗的名称经过文人的点化变为了项脊轩,成为归有光的书房名。项脊泾是一个地名,归有光的九世祖归道隆(一说归隆道)曾居于此,成就过功名,他将书房名称定为项脊轩,显然包含了对于先祖的追念。追念先祖的目的就是要发奋读书,获取功名,兴盛中道衰落的家族。

接下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的读书生活场景。室仅方丈,而且雨天漏水晴天

无光,略经修整之后便成了归有光诗意的栖居之地。独坐阁内,他沉迷书海,满架的书籍是他的精神食粮;漫步阁外,他偃仰啸歌,旧时栏楯在新植的兰桂竹的陪衬下熠熠闪光。白天,他与小鸟逗趣;晚间,他与月光对吟。如果没有世俗之争,没有家族恩怨,没有功名前程,那该多好。在别人看来,这个阁子偏僻冷落,清冷孤独,可是归有光却将其当做诗意之所,尽管没有多少人光临,他还是沉浸在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里,不亦乐乎。作为一个读书人,他从内心深处渴望享受这种无忧无虑的、没有功名利禄纠缠的安静的读书生活,但是自从南阁子改名为项脊轩之后,他身上肩负起光耀门楣的重任,于是读书生活的诗意和家族功名的纠缠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越是将这种生活描绘得闲适,越能体现作者内心深处的苦楚。于是作者说:“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喜的是,普通的小阁子是属于他的精神领地;悲的是,阁外的大千世界竟是如此揪心。

谁让他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呢他一出生就不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整个家族。于是

前辈把所有的希望压在了他稚嫩的肩膀上,逐渐成熟的他心中有了期望也有了压力,有了对未来的憧憬也有了挥之不去的名利心。那种安谧的读书生活早已远走,那种家族的繁荣已成为过去,于是大家庭四分五裂,鸡飞狗叫,一幅破败荒凉的惨景。文章第二段开头就描绘出了“诸父异爨”的混乱局面。根据归有光《归氏世谱后》记载,当时流传“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家族兴旺可见一斑。只是归有光这一支没有什么显赫之人,只有他的曾祖父归凤中举之后做过城武县知县,时间是在1474年,32年之后,归有光出生。而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面对祖宗的荣耀,面对现实的残酷,归有光显然想通过


读书中举改变这种局面,使家族再兴,且更有凝聚感。于是他关上阁子的门,窗外的纷争似乎再与他无关,只是老妪的出现搅乱了他内心的宁静,他才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大母来访更能显示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一句“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

大类女郎也”可以看出归有光的读书生活并非安静闲逸,而是充满了辛酸苦楚。他似乎已经隔绝了与现在家庭的联系,只是为了某种理想在默默地承受着。一只象笏,顿时让归有光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读书,不仅关乎到个人的前程,更关乎家族的兴衰。一句“儿之成,则可待乎”,成了他久久难以忘怀的铭心之言。后来,祖母也离世了,那种活着没有见到象笏发挥作用的遗憾永远无法弥补了。家道中落却无法重铸繁荣,家人的期望只能化作一缕青烟,亲人辞世渗透着浓浓悲凉,作者当然会“长号不自禁”。

如果这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语句不能解释归有光内心的家族情结的话,那么被教材

删掉的一段话更有说服力。“余既为此志”之前还有一段话:“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蜀清”句典出《汉书》卷九十一:“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丹穴就是朱砂矿。归有光举出的蜀清和诸葛亮例子显然是自我励志的:他们二人都是从区区小地方起家,但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取得了成功。我自己尽管现在局促于“仅方丈”的阁子,经过读书学习,也一定能取得功名,振兴家族。这段话的删去,使得文章的感情发生了细微变化,从读书追求功名、振兴家族的理想摇身一变为思念亡妻亡母之情。

15年后,作者又补充写完了这篇散文,也就是补充了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段话主要

追忆了他和妻子之间的往事,抒发了作者对于亡妻的刻骨铭心的思念,特别是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大有“木有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这段话如果放入到作者的功名企盼和家族情结中,便可以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写最后一段时作者已经33岁了,此时的他在功名上一无所获,“八上公车而不遇”,对于家族更是充满了愧疚,想起亡妻,那种“一无所有”的悔恨便会油然而生。人总是在最脆弱的时候想起自己最亲的人,而对于归有光,想起亡母亡妻,不正是这种在仕途上屡遭挫折的失意心态的反映吗?

总之,对于这篇经典课文,我们只有不局限于固定的阐释框架,细读文本,内引外

联,知人论世,一定能够挖掘出更加丰富的意蕴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69e882a5a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3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