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2023-04-22 15:0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诗三首》,欢迎阅读!
杜甫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一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代表作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 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岱宗夫如何?(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齐鲁青未了。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造化钟神秀,(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阴阳割昏晓。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荡胸生曾云,(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决眦入归鸟。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写诗人心底的愿望

一览众山小。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问题探讨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赏析和积累

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赏析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 “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 《春望》 整体把握: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城春草木深。(被毁坏到了无余人、无余物,忧国忧民

感时花溅泪,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恨别鸟惊心,(移情于物,感时伤世

烽火连三月,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家书抵万金。(思念家人

白首搔更短,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欲不胜簪。(叹息衰老 问题探讨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 译文

黄昏时份,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官吏来捉人。老翁赶快跳墙逃,老妇出去看大门。 小吏喊声多愤怒,老妇哭声多悲苦。

听我老妇进一言:三儿都是邺城卒。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新战死。活人暂且偷残生,死者从此长别离。家里再也没有人,只有吃奶的小孙儿。孙子的母亲还没走,可是出门却没有遮身的裙。老太婆虽然力气衰,还请连夜跟您走,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做早餐。

夜久不再闻人语,似乎只有抽泣声。天明后,我告辞上路去,独与老翁相道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横蛮气势、悲凉境地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分三层:①(前六句)写老妇诉说儿子情况,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②(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现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③(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悲惨遭遇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照应开头,写出事件结局与诗人感受。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问题探究

1、从内容上看,你认为它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为什么? 2、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725979a01f69e314232940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