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 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2023-01-12 08:01: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丝绸》 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
说明文,丝绸,高三,答案,阅读

《丝绸》 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丝绸生产发轫于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劳动者对于人类物质文明最有奉献的创造之一,其功绩应当属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妇女们。但在目前,探讨起殷、周以前的桑蚕丝绸的创始年代,专家学者看法尚不很统一,一时难有确定结论。

1926年李济先生在山西开掘仰韶遗址,出土了一个蚕茧,据鉴定是家蚕蛾科野蚕桑蟥的茧。但我国考古界学者从开掘经历方面提出争议,认为“在华北黄土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层中,蚕丝这种质料的东西是不可能保存得那么完好的”,因此,不赞成“根据这个靠不住的‘孤证’来断定仰韶文化已有养蚕业”。

另一例子,是1958年在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和绢绸残片。绢片呈黄褐色,炭化轻微,仍保持有很好的韧性,其保存程度之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即使战国、汉、唐时期,在密闭条件下埋藏保存得最好的那些丝织物,其断口皆如剪刻,而前者的断裂处却呈丝缕状。因此也使人蓄疑,却又难于做出解释。考古开掘偶尔也会出现奇迹的。

从史料中查考,也存在不少困难。相传远古之民衣服之时“圣王以为不中人之情,故作诲妇人,治丝麻,捆布绢,以为民衣”(《墨子》)。圣王居于何代何时?或有云神农氏“教之桑麻以为布帛”,或曰伏羲氏“化(驯育)桑蚕为帛”。这些传说,虽向上扩展到母系氏族公社农业初兴之时,字里行间桑麻、丝麻、布帛并称,作为探微溯源来论,资料早已越过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野蚕丝纤维的开初阶段,甚至反映的已是农业经济相当开展时植桑麻、育蚕治丝、男耕女织的情况了。显然此中已掺入了战国、秦汉以来


学者的猜想和敷衍,但这终究提示了一个信息,桑蚕的历史和植麻纺织很早便严密相连。

假设从殷商时期高级丝绸的生产和丝织技术的成熟水平来推断,在殷商之前必然会有一个较长的开展过程,其时间至少应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丝绸的创造,不仅推动了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的飞速进步,也必然促进了丝绸服饰的开展,同时还为后世高级多彩提花织物的成长准备了条件,为高级服饰提供了优等材料。甚至它还影响到室内装饰、采光、灯具制造、绘画、书写等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这一奉献是伟大的、多方面的。

(选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以下关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

A.早在殷商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丝绸的生产。

B.丝绸生产是黄土地带母系氏族公社的劳动者为人类文明做出的奉献。

C.我们还不能根据山西出土的蚕茧和浙江出土的丝织物确定我国丝绸生产的创始年代。

D.史籍记载丝绸生产是远古氏族首领向人们传授的,但作者却认为应归功于妇女们。

6.以下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为哪一项

A.因为仰韶遗址出土的蚕茧只是一个孤证,所以不能断定仰韶文化已有养蚕业。

B.战国、汉、唐时期埋藏保存得最好的丝织物断裂处呈丝缕状,保存情况反而不如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绢绸残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76ca31edd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