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读书

2022-04-14 23:31: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聊读书》,欢迎阅读!
读书



聊读书

4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关于读书,前人这样说:“读不尽的天下书,走不完的天下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为什么要读书?因为求知,因为继承,因为发展,因为创造,最次是为了休闲。自古及今关于读书的论述很多,西汉刘向这么说:“书犹药也。”书是养生的良药,可以活血化瘀,活心灵之血,化思维之淤。朱熹在《四时读书乐》告诉我们:“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的乐趣就是为了在其中寻找天地间的真情。读书分“休闲式”和“学院式”两种。“休闲式阅读”,一杯清茶或咖啡,茶香伴着书香去倾听他人的诉说,去感受他人的灵魂,去接受他人的教诲,去领略人间的五味杂陈。散文家王充闾总结道:读书了解世道,由书走向人间。书既是镜子,也是窗子所谓镜子就是在阅读中看到自我,看到外面一个更为广阔的景色。这便是闲阅式读书,但是在消遣中也同样会受到感动,得到启迪。“学院式读书”,目的是求知,是治学,是做学问,是陶冶情操,更是为了创造一个未知的世界。还有一句老话:开卷有益。李国文在《我的阅读主张》中说:“没有不可看的书,只有看不到的书。”很有道理。任何一本图书,只要欣赏,总会在其中找到一点点对自己有益的东西的,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一般,一册书必有我师。古人为了读书便有了“凿壁偷光”的读书典故。文革时期许多书一时间都成了“四旧”, 当时的书只有马列著作和毛选,再不就是迎合时节的所谓高大全的作品。好在老人家有一句话:“老九不能走,这才免去了历史上再一次的“焚书坑儒”当时人们渴望读书,于是手抄本大肆风行,可见人离不开书。翁承赞在《书斋谩兴》赞叹道:“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冯冀才在散文《无书的日子》里感叹着:读书是欣赏别人,写书是欣赏自己;读书是接受别人的沐浴,写作是一种自我净化。”自古及今,人们追求着: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的境界。阅读也是是欣赏,是汲取,是体会、是感动,是生活,因此人们将书籍比作是知识的海洋,真理的宝库。古语更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为鼓励人们求学读书,清人张英在《聪训斋语》卷首上说:“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 其实如我们现在的年龄,读书不再是为了追求学问了,更多的还是一种养生。养生贵在养心,养心贵在宁静,而读书可以使人平心静气地在未知的水面上漂浮,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喜欢读书吧,不为学问,在于休闲,在于养生。

下面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大家聊聊读书。




一:为什么读?(读书的益处)

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作为一名教师,读书对于我们成长的意义显而易见。

首先,读书可以开拓我们的知识视野,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并且在今天,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已逐渐认识到读书的好处。身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需要教育活水,而活水就在书海之间。由此可见,读书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最基本的素养。修炼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教育智慧;能使独创的方法闪耀睿智的光芒,充满创造的快乐;读书能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和生命的升华。也许有人说:我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不可能读书。特级教师高万祥说得好:书籍是学校的学校,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至少可以这样说:读书与备课,上课同等重要。

读书能提升心灵修养;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难以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时,你会觉得读书竟有如此魅力!竟能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还记得,很早以前读余光中的《我的四个假想敌》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同一个人,过街时,讨厌汽车;开车时,却讨厌行人。就是这样一句朴素的近乎真理的话就可以带给我们更平和的心境,至少不管自己是行人还是司机都能更平和的对待人世万物。在刘墉的《知新而温故》一文中这样说:今天不是昨天,昨天也不能代表今天。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其实也当知新而温故。因为前者重在发现,后者重在省察。这可不可以算是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自我反省所作的最好诠释呢?

除此以外,我很赞同台湾作家朱天文的那句话:生活这么重,而阅读让我们变得轻盈。她还说:生活原本就很沉重,人也并不自由,但阅读可以让人脱离地心引力,尽情飞翔、、、、、、打开书,就像机器猫打开任意门,立时就可以臵身几百年几千年前的现场,诗经时代的山河人世,楚辞日月的香花药草,荷马史诗里神祗们游荡割据的地中海,都鲜活在眼前。

是啊,文字,像童话里会飞的魔毯,带着我们穿越时空,欣赏世界的光鲜和美丽。在文字的点拨下,云影钟声,都含妙理;溪光山色,自契玄机。文字,给心灵打开一扇神奇有趣的窗。

并且,我们知道人之竞争,初拼技巧,再拼学养,最后拼的还是一眼看不见的人格。而人格魅力的积淀和提升很大程度来自于不断地学习和阅读,不断地反省和体悟,不断地提纯和内化。

不管怎样,哪怕仅仅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和心灵变得轻盈些,我们也需要阅读,不是吗?

二:读什么?




在我看来,读书是基于解决精神饥渴之需要,是源源不断地为思府运作添加原料的需要。

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读一读小学各种教科书。尽管教科书编写还不是很理想,但仍然是最适合小学教师的读物。古人讲:故书不厌百回读,要获新知读旧书。系统阅读小学教科书,有助于我们夯实知识基础,丰厚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我们更多的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学习的内容。

其次,读一些适合我们专业成长的教育书籍期刊,比如王金战的《学习哪有那么难》(写给老师、学生也是写给家长的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及《人民教育》、《教师参考》、《教师博览》等等。

再次,可以多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暖生命的书。如席慕容、余光中的诗,张晓风、刘墉、林清玄的散文,王小波、周国平的随笔;于丹的《趣品人生》以及《读者》、《青年文摘》等等。当我们阅读的视野宽广了,读高度凝炼、充满智慧表达的诗,读文笔和情怀优美的书籍,都可以净化心灵,温润生命;更可以使我们用更积极更乐观的心绪看待世界和人生。

三:怎样读?

其一,要择书而读。需要的是最适合的,适合的才是最有效的。作为小学教师,要多读经典,经典是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让我们拥有根本性的智慧;要多读精品,了解最优秀的同行在思考什么,可以让我们把握最新的教育成果;要多读为学生写的作品,知晓学生的喜怒哀乐,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可以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其二,要读而有术。比如1、从鲸吞到提纯。要快速地专业阅读,用三五天、用十多天读一本书,把书中的思想用提纲的形式列出来,例如我们读王金战的《学习哪有那么难》,就可以把他最基本的思想观点、授课特点和教学风格等提炼出来,用十来分钟的时间把它说完整,这样你就研究完了一位名师。按照这种速度,你一年可以研究十几位甚至几十位名师。慢慢的我们就会听到自己生命拔节的声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会从心底油然而生。2、从蚕食到蝶化。王崧舟说,底蕴是书堆起来的。我认为,名师的成长之路是用书铺成的。我们要让读书成为习惯、成为生活方式,坚持天天读书,日积月累,就会由量变发生质变,就会由毛毛虫蜕变成美丽的蝴蝶。蝶化后就可自由阅读,随心所欲而不逾矩。3从牛嚼到鸟瞰,要对好书反复品味,不断将其内化吸收,然后再进行批判性阅读,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和价值判断,在读书过程中与作者进行辩论,最后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为我所用,而不是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其三,要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上文提到的朱天文不仅写阅读,还写写作。她这样说:像佛家念珠打坐一样,是一种状态,一种修为、、、、、、每天到书桌前,蹭一点,蹭一点,那天即便没写东西,可是你在那个状态里头,仍然处在一个不断开发,摸索,发现的状态,就足以支撑你在嘈杂的生活风浪里有一个定风珠。是的,读了就去加以整理、反思、提纯,尤其是及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日积月累,那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最后,化用朱天文的话作结:祝福我们都能因阅读而使生活轻盈,因写作而

拥有一颗足以支撑我们在嘈杂生活风浪中的定风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78f6de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