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二首:静女 采薇》教案

2023-02-26 16:00: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二首:静女 采薇》教案》,欢迎阅读!
采薇,二首,中职,诗经,上册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能力目标 诵读本课两首诗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诵读两首诗歌

二、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静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能力目标 诵读《静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诵读《静女》

二、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过,那么大家知道它的诗名吗?(《关雎》)这首诗的作者又是谁呢?引出《诗经》



一、介绍《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

1 3




情。“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而《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即借“雎鸠”来引出心仪的“窈窕淑女”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提问:那么究竟是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要求同学们思考,相机总结给出答案。 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 但是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一说王者采诗。指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太师: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以上就是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大家要记住。而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静女》 二、朗读诗歌

1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请一两位同学范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3 老师带领全班齐读,并要求学生做到熟读成诵。 三、分析诗歌

1 提问:读完这首诗歌,大家觉得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歌?

2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思考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 请同学回答,老师知道总结:

第一段写赴约不见,搔首踟躇。 第二段写静女赠我彤管,我喜欢彤管。

第三段写静女赠我荑,我认为荑美,实际是认为静女美。 4 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与学生一起分析每一段的内容。 第一段写赴约不见,搔首踟躇。

美丽姑娘真可爱,她约我到城头来。故意躲藏逗人找,惹我挠头又徘徊。 诗的第一段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段写静女赠我彤管,我喜欢彤管。

第三段写静女赠我荑,我认为荑美,实际是认为静女美。

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只小彤管。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

2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825614f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7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