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野望》古诗详解

2022-11-13 09:1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野望》古诗详解》,欢迎阅读!
古诗,详解,语文,年级

八年级语文《野望》古诗详解 望(五言律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文学文化常识:选自《王绩诗注》,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常居东皋,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我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回归家园。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我)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怀念古代的隐士。 注释

[东皋(gāo]:地名,金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xǐyǐ]:徘徊。 []:归依。

[落晖]:落日的余光。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野望》知识点总结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领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而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号。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直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7.领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外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金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9.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采薇借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10.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日暮时分,站千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堂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主旨:《野望》全诗通过写山野中萧瑟广阔的秋色,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和避世归隐的愿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83c27672c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