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赏析

2022-04-16 14:16:3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锦瑟》赏析》,欢迎阅读!
锦瑟,赏析

《锦瑟》赏析

《锦瑟》为李商隐诗歌中最为人们所喜爱、也是最难理解的代表作,因而,也就往往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关于这首诗的意思,过去曾有过很多说法:有人以为是爱情诗,有人以为是悼亡诗,是诗人追怀他死去的妻子王氏的。还有人以为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每句各咏一调,所以,这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现在人们一般以为这首诗是李商隐聆听锦瑟之繁弦,追思华年之往事,为自伤身世之作。

先看首联的上句“锦瑟无端五十弦”“锦瑟”是因瑟上的花纹如锦而得名。这一句其实是故意在埋怨:锦瑟,你为何平白无故地有这么多(五十)根弦呢?本来,锦瑟就是那么多弦,这是无所谓“无端”不“无端”的(无端:即平白无故地),但诗人却要故意发问,这中间已经包含了一种情绪。至于古瑟有五十根弦的记载在《汉书·郊祀志》中便提到过:“黄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而李商隐时代的瑟又有多少弦,这都不是理解此诗的关键,因为诗人在其它写瑟的诗句中只一次用过“五十”之数。可见,对诗人来说,“五十”并无特殊的意思。

至于对首联下句“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理解,重点应在“华年”上。本来,因瑟有五十根弦,其音节可想而知是十分繁富的,自然,其丰富的音节常令听者动情。这里,只要我们不把“五十”理解得太死,好像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便以五十弦的瑟自喻,以追忆五十岁以前的“华年”,那么,“思华年”的意思也就不难领会:聆听锦瑟那丰富繁多的弦音,不由得追思起逝去的往事。可是,繁多的音节让人情绪烦乱。心中的怅惘也实在难以说出。

第二联用了两个典故。上句用的是《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典故。这则典故是说,庄周梦见自己身化蝴蝶,飘然而飞,竟忘了自己是“庄周”了。后来梦醒,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又不知何往。诗人在这句中的意思是:锦瑟一曲,惊醒了我的梦境,梦境中的美好也成了虚无飘渺。句子中的“迷”有迷失、离去等义。诗人还有“枕寒庄蝶去”(见《秋日晚思》)之句。“去”即离、逝,也就是“迷”。那么,这一典故也就是诗人借喻世事的变幻及自己“华年”期理想的破灭。而下句中进一步显示了诗人伤逝的情怀;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杜宇。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每在暮春啼苦,以至口中流血,啼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诗人在此是借望帝杜宇化为杜鹃哀春的典故来表现自己的华年已逝,理想未得实现的悲感。锦瑟弦繁,音哀曲怨,不免引起人的


无限感慨,就像听到杜鹃鸟送春归去的凄婉之音。一个“托”字,既写了典故中杜宇的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鼓瑟之人托春心于锦瑟,更寄托了诗人的无限怨恨。这与元好问“佳人锦瑟怨年华”《论诗三十首》)中的“怨”也是吻合的。

接下来的第三联,诗人依然使用了两个典故。上句在化用“沧海遗珠”的同时,还揉进了珠月交辉和鲛人泣泪成珠的说法。民间传说是美丽的:珠生于蚌,蚌生于海。在月明海静之时,蚌就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之光华,才显得分外晶莹。另外,月为天上明珠,珠为水中明月。《博物志》卷九还载有:“南海外有鲛人……其眼能泣珠。”而以珠喻泪,已是古来成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更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又由于月夜宜鼓瑟,所以,诗人听瑟不免想到月明之境,一种不可名状的清怨也就油然而生,自然,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也就溢于言表。

下句直接截用了中唐诗人戴叔伦的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蓝田,为陕西蓝田县东南的蓝田山,是有名的产玉之地。蓝田山在月光的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及。这在客观上也正好代表了一种十分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又是难以把握和无法亲近的。联系上句也就可以看出诗人在此是指自己的追求以及各种美好的愿望正如蓝田山上的玉气,可望却终于渺茫难即。因此,这一联的两句在工整而考究的词藻下面,渗透了诗人那种清凉落寞之感,饱含着一种壮志难酬的深深遗憾。

有迷离、凄清,有哀怨、惋惜,也有向往,这就是诗人回顾往事时心理上的几个不同侧面。尾联所明白提出的“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照应。确实,生活道路上迷离、凄清、惋惜等情感,并非今天回首往事时才感觉到的,当初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就已经令人不胜怅惘了,哪里用今天来回忆(可今天毕竟又作了回忆)?诗人的怅惘、失望、沉郁的心情,在此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诗人一生坎坷,命运多舛,有很多难言之痛,至苦之情。他的这些难以言传、更难以说尽的感受只能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比兴象征的方法委婉地表达,尤其是诗中借助的典故,更使全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虽然说,这首诗中的比兴象征与典故给诗篇带来隐约朦胧,也给人们的理解和把握带来困难,以致历来聚讼纷纭,说法各异。可是,人们又都深为诗歌塑造艺术境界及情调氛围所吸引,深为诗人那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所赞叹。而这也说明了李商隐诗歌的别具一格和特殊感染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879250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