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中的伦理问题及护理伦理规范

2022-12-11 17:20: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器官移植中的伦理问题及护理伦理规范》,欢迎阅读!
伦理,器官移植,护理,规范,问题

器官移植中的伦理问题及护理伦理规范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摘 要】随着器官移植技术也在发展,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但随之也带来了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

【关键词】器官移植;伦理问题;对策 引言

器官移植伦理学是生命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器官移植始于20世纪50年代,器官移植最开始是在动物身上做实验,随后才应用到人的身上。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是随着这门学科产生的。

一、器官移植的概述

器官移植是用一个完好功能的器官换由于疾病等原因而无法医治的器官,来抢救病人的生命,改善病人健康状况的方法。器官移植技术已应用于心脏、肾脏,肝等器官。器官移植的来源供体有:尸体供体,异种供体等。该技术的应用挽救了许多生命,但随之也出现了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

二、器官移植出现的伦理问题

(一)器官移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虽然人口多,但自愿捐献器官的却极少。因为这违背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孝之始也。充分反映了我国的传统伦理中,对父母尽孝道,就得活着时保持身体的完整性,纵使死后也得保持身体的完整性。就是因为中国人受这种传统伦理的影响,人们才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排斥的态度,很难接受死后捐献器官,而且很多人受死要全尸的观念影响,把死后捐献器官看成是不孝之举。所以在器官移植的捐献中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二)器官移植的商业化。首先由于自愿捐献器官的人数少,而需要器官移植的人数又比较多,找到适合自己的移植器官几率就非常小,所以对器官有很大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器官移植具有商业化的体现,利用器官移植来创造高额的利润。

(三)器官移植费用问题。器官移植是一项高新技术,在移植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新型药物、技术。所以器官移植手术需要高昂的费用。做一例肾移植手术就得花费十几万元人民币,在一般的低收入家庭是难以承受高昂的费用,这就促使家庭贫困的患者即使有器官提供着也不能进行器官移植。只有相对富裕的人才能做器官移植手术。

(四)器官移植的双盲原则。目前,器官捐献必须在要求都是双盲原则,捐献者和收者并不能知道对方信息,以保证器官来源的合法性。在亲属捐献的过程中,有的人是迫于压力而不是出于自愿捐献自己的器官,这就违背了伦理中自愿原则。

(五)异种器官移植引发的问题。在器官移植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异种器官移植出现了,但异种移植出现很多风险,例如,身体风险,心理风险等,同时引起伦理道德的思考。首先,异种器官移植的种类少,部分器官不能移植,所以异种器官并不是万能的。 三、解决器官移植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的宣传机制,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首先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和对器官移植技术并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严重阻碍了人们捐献器官的行为。其次,器官捐献在宣传上的缺失,让人们对器官捐献认知不够。因此,应该对公民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积极宣传器官移植方面的知识,引导大众,使其认识到利用死者的器官去挽救他人的生命是有利于他人和医疗进步的有价值的行为。从舆论引导,社会公益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宣传,让公民对器官移植伦理道德问题的认识,认识到器官捐献的意义,确立他们对这种行为的认同,主动自觉地做出道德行为的选择。

首先,普及脑死亡概念是最值得重视的。若大众接受脑死亡作为判断依据这一观点,那么得到的器官将会较心脏停跳得到的器官质量更好,得到器官的患者便更能够延续生命。

其次,向大众普及器官捐献势在必行,而其中作为最不被大众认可的尸体器官捐献更应得到普及,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死后捐献器官代表着死无全尸,然而并非如此,逝者的器官在别人的身体里继续跳动,发挥其功能来延续受捐献者的生命,可这又何尝不是捐献者生命延续的一种表现。


最后,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不伤害潜在捐献者亲属的情况下签署捐献同意书,如何向受体患者告知手术风险,使其权衡利弊,决定是否同意接受器官移植,这些在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建立健全法律保障制度,坚决反对非法买卖。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在立法上加大力度。政府应完善器官移植的相关法律,保护捐献者的合法权利。从法律层面上解决器官移植带来的伦理问题。规范人体器官移植活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医疗质量,使器官移植有法可依。用法律来确保器官移植的合法化,确保医疗发展和法律的一致性。 (三)保证试行双盲原则,建立器官移植激励机制。器官移植的双盲原则主要是捐献者和收者并不能知道对方信息。要对器官捐献者经济补偿,如:治疗费等。为供者提供必要的费用,对捐赠家属进行褒奖等,来激励人们捐献器官。

(四)建立移植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器官移植基金,既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也可以给器官捐献者适当的奖励和经济补偿。从多方面筹集资金,同时对器官移植的监督,进一步做好伦理委员会的建设和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培训。确立器官来源的审查制度,严禁任何非法的器官买卖,严防器官商业化而导致贩卖人体器官和不正当手段获取人体器官。

为了确保捐献的器官提供给需要的人,而不是明码标价当做商品售卖,建立移植资金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并设专门的移植基金以及管理委员会。保证器官捐献的公平公正,确定受体和供体时应该按照病情轻重及相应的医疗单位顺序来进行。而顺序不应该因为身份地位等其他因素而影响。

(五)建立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面对器官来源短缺的现状中,应遵循公平原则来制定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的准则。使器官捐献者和接受者的最大化。目前的医疗资源分配还不公平,加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器官移植中,应注意贯彻公平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捐献的人数逐渐增多,防止器官不当使用和浪费,有利于遵循公正,公平的人体器官分配的原则。

(六)提升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养,确保移植器官的科学和道德性。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把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感统一起来。在实际的操作中医生应分组管理,对医生进行资格审查,以确保医生不违规。 结束语

总之,器官移植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对于移植器官的需求还很迫切。但器官移植的伦理道德问题也要值得注意,所以,我们应该均衡科学价值和伦理道德价值,在救治患者的同时,解决器官移植有关的道德伦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章海山,张建如著.理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9月第1.

[2]黄志平,唐媛.论对器官移植技术理性的伦理介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1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88a5b7d0a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