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间——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2022-07-20 03:19: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生天地间——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欢迎阅读!
古诗十九首,意识,生命,人生,天地

人生天地间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还是那句话,我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所以,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会毫无保留地倾诉。可惜这是作业,完全按我的意愿泛滥下去,就当不成作业了——)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十九首’凿空乱道,读之似觉四顾踌躇,百端交集。”其言诚是哉!我曾散见数篇,但觉其文辞浅近,意蕴深远。通读十九首,则发现它们有一种无形的气场,放在一起读,更能体会那种绵绵泊泊,萦绕复沓的滋味。当心有所感之时,那些诗句直指人心,其“冷水浇背,卓然一惊”①处,所思者多,能道者少。

《十九首》几经玩味,已然刻在我心里。一念及此,最明晰的主题,乃是生命和思忆。 相比《诗经》的鸿蒙初开,《楚辞》的酣畅瑰丽,《十九首》明显自觉地反映了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东汉末年,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发生动摇,士人群体于“经国济世”的思想模式之外,开始更多的关注个体生命本身。这种关注,体现在对“人生如寄”这一自然现象的种种思索。个体生命短暂与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功业荣名的冲突,让诗人们忧思辗转,反复歌咏。这与那个时代战乱动荡,浮云蔽日的现实是分不开的。因此《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②。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之际,人们经历着漂泊、离乱,愈加清晰地感受到日月忽其不淹,春与秋其代序,走向生命的终结,圣人贤者凡夫俗子,概莫能免。直视如此悲凉和无奈,诗人们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青青陵上柏》“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古诗今日良宴会》“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古诗明月皎夜光》。如何应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他们一再追问与探讨。



其一者,时不我待,早立功名。所谓“时势造英雄”,凡分裂动荡之际,正是胸藏利剑之人大展才华的机会。危机四伏的同时,敏感的知识分子察觉到了机遇和挑战。他们渴望施展抱负,名留青史。他们不甘在碌碌无为中磨尽锋芒,最终淹湮没在滚滚洪流之中来去无痕。于是坦然表单这样的心志:“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古诗回车驾言迈》。甚至说出“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古诗今日良宴会》)这样与中国古诗审美观里君子清雅冲淡,安贫乐道之传统大相悖谬的惊人之语。然而,《十九首》之所以成为五言诗中的高峰,便在于道出了“人人意中所有,人人语中所无”的这些感情。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之际频频颔首:“与我心有戚戚焉”,写情如此,便是王国维所说的“不隔”

其二者,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汉末党锢祸起,宦官外戚交互专权,政治黑暗腐败,瓦釜雷鸣,君子见弃。士人纵修文武事,难以展其才,终于对此沉沉长夜灰心失望,转而通过追求享受来填充虚白的生命,以“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古诗生年不满百》)寄托自己微茫的希望,企图在有限的生命中抓住一切能抓住的。他们高歌“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古诗东城高且长》,意欲抛开功名的藩篱,任性纵情,逍遥一世。于是我们看到“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古诗青青陵上柏》“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驱车上东门》既然功名无望,不知何日身死,那便把生命赋予极尽欢娱。

有学者③认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不高。尤其是“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思想情调,是消极、颓废的。愚以为,《十九首》的作者们吟出这样的句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当人们对自己的处境实在无能为力时,尽其所能之余,也只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了。


生命的意识,觉醒于山河摇落,人事不安的年代。外界环境不如人意,有感于生命的微渺,是消极还是积极,是顺从还是奋斗,不能不说是矛盾而复杂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无论如何,情之成诗,留下《古诗十九首》这样的财富,后人之幸。正如清人赵翼所说吧,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值得注意的是,《十九首》中思乡怀人的题材占了相当一部分。当然,眷念乡土,思怀远人的情感古已有之。可是,当人们开始对生命的思索,急急流年,滔滔逝水,在这种情境之下,对家、对人、对情,应该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吧。动荡不定,每一日都存在着生离死别的恐惧,当真是“未卜侬身何日丧”。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怎能不对家乡和亲人倍感珍惜,深深依恋?

于是就有了《十九首》中最美丽的诗句,语淡而情浓,忧伤而温暖,我之最爱。第一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悲莫悲兮生别离(《九歌·少司命》),在思念里老去的容颜,在等待里枯萎的心,日复一日,盼着天涯的游子——天涯倦客又如何不思归?到最后,这凄苦的离别姑且不论吧,只盼你在外面一切平安,好生珍重。满怀幽怨,都化作一声叮咛,恰便似,诗经里古老纯白的情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古诗孟冬寒气至》)在通讯极不方便的古代,音书万里无由达,一别鱼雁消息少,离别之苦,远远超过今人的想象。望穿秋水,盼来良人一封书信,读了又读,妥善珍藏,搁在衣袖里,日夜相伴。就这样留着、留着,仿佛依微能触到远人的气息。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像极了我们今天手机里那读过无数遍舍不得删去的短信吧~这一番心思,万水千山,对方又如何能知道呢?悲从中来„„



《十九首》语调平静,甚少有情绪激动的表达,然而一字字一声声,却能悄然叩响心扉,哀转久绝。那种感觉,不强烈,但是绵绵密密让人窒息——中夜捧卷,读到“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样的诗句,是如此真切地为古人心痛:怎么会有,这样的残酷啊„„中庭奇树,华滋堪折;兰泽纤荷,清芬远溢,托芳物以寄情思,一别经年,道阻且长,这份思念,如何能送到你身旁!

岁在千年之前,怨女怀人,荡子忧思,其声也苍凉,其情也悲绝,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一种凄怆处,森然透纸。

而我觉得,《十九首》给人最宝贵的启示,当是一个“惜”字。正因为契阔难测,修短无常,更应该珍惜身边的一切。这其中尤为重要的,自然是乡土和亲人了。中学的时候我曾在书上看到一句话:Are you aware that:If you die tomorrow,the company that you working for could easily replace you in a matter of days.But the family you leave behind will feel the loss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And think of it,we pour ourselves more into our work than into our families——an unwise investment indeed.(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明天离世而去,你供职的公司可以不用几天就找到人替代你。但是你撒手抛下的家人却要用余生感受失去你的悲哀。想想看,我们将身心更多的投入工作,而不是家——实在是本末倒置。)

这句话说得太好,以至于最不喜欢英语的我反复诵读直到把它记在心里。确然如此,非成败转头空,云来云去,能给我们最深刻的温暖与慰藉的,还是身边的“人”吧。《十九首》中痴男怨女悱恻缠绵的忧思,大而化之,可以推及一切值得我们珍惜的人——家人,好


友,甚至那些一面之缘带给我们些许温暖的过客。

“惜”之一字,道尽玄机,待人固然如此,比及自身,则是以端严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要知道欢喜忧伤,都是“活着”才有的。奈何,知之者多,力行者少。

当生命在灾难里苏醒,唤起的是对人情世事最细微的体察,对个体存在最原始的思索。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魂萦千古,余香一脉,那些温丽悲远的诗句,岁月里常读常新的感情,冥冥杳杳,入梦来。 注: 方东树《昭昧詹言》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沈德潜《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尹祚生《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意义》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87年第四期

参阅文献:

胡晓明《文选讲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胡克森《东汉士人群体自觉意识形成原因考察》《贵州文史丛刊》200603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8988b21af45b307e87197f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