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2022-08-12 11:1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欢迎阅读!
古诗词,下册,教案,语文,年级



1、古诗词三首

教学要求 1、学习古诗词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之情。

2、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理解重点词和诗句的的意思。

3、通过读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 思。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词的含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正确理解诗句中得到的重点词义。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作者

生平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2、通过搜集资料、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的内容,培养想象能力和 形象思维能力,能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3、感受敬亭山和洞庭湖的独特风光,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 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领悟古诗大意,感受是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许多孩子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背诵唐诗了。的确,唐代文化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唐代诗词更是一朵奇葩。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唐代著名 诗人,有喜欢他们的那些诗词呢?(同学们交流。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等。 二、交代任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的三首古诗词。(板书:古诗词三首)它们 是《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忆江南》。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 三、学习《独坐敬亭山》

1、以谈话的形式了解作者及背景。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谁能谈谈自己对他的了解?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 首诗呢?

2)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漫游中度过,曾被人推荐,被召至长安为官,

但因不容权贵,又弃官而去。《独坐敬亭山》就是他在离开长安十年后,经历了长期的漂泊,饱尝了生活的辛酸,孤寂 感倍生时所作。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而孤独、寂寞的情感。

3)看!李白正坐在敬亭山上,轻轻吟诵呢!出示多媒体课件:李白坐在山上,凝视山峰,低声吟诵。 2、解题。

敬亭山: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坐。

连起来题目的意思是什么?(李白一人独坐在敬亭山上赏景。 3、自主探究,了解诗意。

1)自读,读准字音,熟读诗文。

2)再读,借助注解。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的情境,理解诗句,不懂的做上记号。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交流诗句理解,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4)全班汇报交流。(小组间相互补充,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共同探讨。 要点提示:“尽”指无,不见了。

“众鸟飞尽,孤云独去”之后,更让人觉得静寂难耐,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厌”当满 足讲,“相看两不厌”只是人凝望着山,觉得山也和他相视,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习《望洞庭》

1、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洞庭湖的资料。

(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被它吸引,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一千三百 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这一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出了一首千 古传送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2、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读。 3、自学诗文,理解诗意。

1)自读,读准字音,读熟诗文。

2)再读,借助注释,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的情境,理解词句,不懂的做上记号。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小组互相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记下来。 4)全班汇报交流。(你们理解了那些重点词、诗句的意思?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要点提示诗人把面积广阔的洞庭湖看成一个小水潭,表现了诗人眼界的宽广,心胸的广阔。 “镜未磨”指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古时候的镜子是铜制的,经过打磨才可以用。“翠”指洞庭湖 中的君山十分苍翠。“白银盘”指湖水。“青螺”指君山。写出了君山的小巧玲珑和精致,又和 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映衬,突出了洞庭山水的美丽。

全诗大意: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显得那么和谐。此时没有一丝风,潭水平静,如同一面没有 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放着的一枚青 螺。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忆江南》

2通过搜集资料,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的内容,培养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感受江南美好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词大意,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背诵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两首诗,谁能背诵下来?学习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观察的 角度、字词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忆江南》(板书)你们知道是谁写 的吗?

二、学习《忆江南》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作近三千首,数量为唐代诗

人之冠。白居易在五十岁至五十五岁期间,曾先后在杭州、苏州出任刺史(地方行政长官),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 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晚年回到洛阳闲居后,还经常回忆起这段令人愉快的时光。这首《忆江南》 是他在六十七岁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写的。 2、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他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词的人只是依谱填词。 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却是江南春色的回忆,或许这 也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3、自主学习,理解词义。

1)自读,读准字音,读熟诗文。

2)再读,借助注释,想向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理解词句,不懂的作上记号。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你读懂了什么,认为那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儿) 4)全班汇报交流。(小组间相互补充,有不同看法的可以互相探讨。 要点提示:“谙”指自己过去已体验过、感受到、熟悉了的。第一句“江南好”中的“好”,又 与下文的“忆”相照应,上下沟通,此为精彩之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描写江南美景的绝妙之笔,要反复吟诵,想象画面,


感受意境,红的江花,绿的江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很是耀眼。作者对江南景象的描述以色彩 的渲染而别具独到之处。

“能不忆江南?”通过反问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同时与开头呼应,使全词 浑然一体。

这首词通过对江南景象的回忆,来表达作者对江南景色的赞叹与怀念。全词引人遐想,给人以 深刻印象,令人叫绝。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感受江南的美景,体会作者的表达之妙。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 1、两分钟记住字形。

2、学生自己说说应注意的地方。“亭”下面不要写成“子”“庭”里面的“壬”,末横要短。

课后反思 1、在讲解《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要注意向学生详细介绍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这样学生对整

首诗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地表述出来,师生互动, 提高学习效率。

2、在学习《望洞庭》一诗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看图,体会诗人描写的意境,还可以让学生把这首诗 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讲解《忆江南》这首词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要多鼓励,多肯定。为 了调动课堂气氛,还可以让学生找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练唱《忆江南》,学生有了兴趣,学起来会更 轻松,更快乐。

我的板书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湖光 秋月 潭面 镜未磨 白银盘 青螺



相看 日出 江花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两不厌 春来 江水如蓝

3课时

课堂练习 、按要求写出相应的诗句。 1《独坐敬亭山》一诗中让我们体会到鸟飞云去孤寂的心情的诗句是:

2《望洞庭》一诗中让我能想象到水天一色、洞庭秀美的诗句是: 3《忆江南》一诗中令我仿佛看到了江南色彩明丽的春光的诗句是:

二、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是 朝诗人 。这首诗描写了洞庭湖-- 的美景, 这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中“和”的意思是 诗中把“湖面” 比作 把洞庭湖比作 把湖中的君山比作 2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8b54be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