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随笔 (2)

2023-01-13 17:30: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班主任随笔 (2)》,欢迎阅读!
班主任,随笔



没有一朵开错的花

——记外地农民工学教育

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总统卡特当选之日,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说她培养了一个杰出的儿子。可卡特的母亲却骄傲地说:“还有个同样杰出的儿子呢!他是卡特的弟弟,正在我家后面的园子里种地……”看到这个故事,我的心里思忖着:卡特是幸运的,卡特的弟弟更是幸运的,而卡特的妈妈是睿智的。在他妈妈的眼里,人才不一定就是总统,只要幸福地做着喜爱的事情就是“杰出”

一个是声名显赫的总统,一个是普通平凡的百姓,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的不同,但他们却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生活的本质却又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同行业中最出色的,他们都快乐的生活!这来源于母亲对他们的不同关注,母亲走进了孩子的心灵,懂得他们最需要什么,最愿意做什么,并且给了他们空间和时间来实现。

这个故事让我不经意间想到了出色的教育者难道不正是这位母亲吗?我们现在做着为人师表,教育学生的千秋重任,不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在社会生快乐有价值地生活吗?是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他的用武之地,每一朵花都没有开错,而一朵花的开放需要阳光的照耀,雨水的滋润,充足的营养,合适的环境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一朵朵的美丽小花会关闭自己的花蕾。作为班主任,我觉得应该为他们创造花儿开放的环境,真正认识,关心每一位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

我所带的班级是一个外地农民工子女的班级,他们的家长从遥远的家乡来到上海这个陌生的城市,有的是居无定所,有的是没有固定的工作,他们的基本任务就是先拼命地工作,先让家庭在上海暂时稳定。而通过开学初的调查,我发现,在这个独生子女遍地的上海,我们班级的学生42个学生中,只有5个是独生子女,且都是男生。这些学生跟随着父母辗转过很多学校,基本没有受到过良好的完整的小学教育他们在预备班进来的时候,一部分同学甚至连英文的26个字母也不会,对于数学更是一窍不通。并且他们的年龄参差不齐,最大的同学和最小的同学之间要差4岁多。

面对这样一个班级,我心里不停地发怵:年龄小的同学不大懂事,规范差;年龄大的同学太懂事,要疏导;可是他们在一个班级,不同的思想互相影响,那不是有很多思想了?复杂的想法可能使他们的行为变得不可约束。所以,成绩不是首要的,行为习惯的规范马上提上日程。

接班不多久,在学生还没有频繁地反映情况时,在任课老师还没有开口提及班级的现状时,小浩、小荣、小印、小萍等等的名字已经让我每天疲于应付了。为了改变现状,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走进学生的家庭,来一次心灵的触碰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我想了解我们班级的孩子,我就应该看到学生的家庭是怎样的。

小浩就是我们班的一个大哥,说他大,不是他的年龄是最大的,而是他的习气俨然就是一个小老大,社会生活的习气在他身上有浓厚的表现:手上刻点幼稚的“刺青’;上课不听课,扰乱课堂纪律;作业不做,让小同学替他写,不写就恐吓,再不就拳脚相加,学生还不敢告诉老师;放学不回家,迷念网吧游戏机房;父母经常打电话找他……找他多次的谈话他都似听非听,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谈完我行我素。虽然如此,我发现他至少还是记得要做作业的,只是自己不做,按他的说法“结果是一样的”,这说明老师的要求他还是听一点的,这也让我猜想到他内心其实并不想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

有一天,我借机把他送回家。送他的路上,他不停地磨蹭央求我不要去他家了,越是离

1




他的家近,我觉得他愈发显得安静和踌躇。我们穿梭在乡间的小路和一排排的房屋下,终于到他的家了。他的家只有两间房间,一间是厨房兼客厅,一间是他们休息的房间。他还有一个哥哥,父母和他,四个人就挤在一个十几平方的卧室里。房间里我看到一台破旧的电视机、一台风扇,没有衣柜,床上棉絮衣服一团糟,地上都是家人的鞋子,散乱不堪,落脚是不成问题,但坐下谈话就不敢恭维了。我到他家的时候,是晚上六点的样子,他的父母都还没有回家。在我们等待他家长回来的时候,我问了一些关于他家庭的生活,了解到父亲是建筑工地的工人,母亲是普通的工厂工人,哥哥20岁左右,无业。父母回家时间也不固定,哥哥平常难得见到。见到的时候他跟着哥哥四处闲逛,网吧、游戏机房是经常光顾的地方。

等到他的父亲回家的时候,已是7点多了。父亲还是在我电话的催促下提前下班回家的,看到他父亲的时候,我就知道有了挽救小浩的情感砝码。他的父亲显得异常苍老,深陷的眼睛、佝偻的脊背让我觉得像他的爷爷!但是在交谈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父亲对小浩恨铁不成钢的怒气和爱意,也知道小浩除了不学习,上网吧等之外,家里的煮饭都是他承包的,自己的衣服是自己洗的,基本上就是玩物丧志型的。而且由于工作的繁忙和强度,父母也没有时间看着他,只要看到孩子每天健康,没有什么异常也就安心了。我的家访让家长看到老师的诚意,他们也承诺尽自己最大的可能配合老师,这也让我可以放心做工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充分利用他“老大”的样子,找他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介入班级的纪律管理上。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同学不理解的,也有关于他的很多小报告,我都没有在班级里宣读,而是采取私下交流的策略,批评加糖果。当他有些许的进步时,我总是夸大其词,在班级表扬他;私底下却提醒他。在我一步步的规范下,他总算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认识到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区别。虽然他没有进步得无与伦比,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有点喜欢现在的自己了!

我想如果没有那次的家访,我可能不会那么顺利地改变这样一个孩子。家访能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与家长达成共识。家访还能协调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更健康的心理发展。师亲自上门家访能让孩子们从心里体验到“关注”,尤其是学习差的孩子,他们往往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友谊,他们往往存在自卑心理,这样的孩子能把老师迎进家门作客,他们视之为“荣耀”,而因这种“荣耀”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最好的学习动力”,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让孩子逐渐自信起来。

二、了解学生的娱乐,来一次兴趣的交流

我们班级还有一个学生小萍,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就是内向沉默,上课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虽然老师同学对她没有什么不满,但我心里总有些隐隐的担忧:长此以往,没有交流,没有朋友,她会不会越来越孤僻,越来越难以靠近?走人社会,她将怎样?我决定去敲开她上心灵之门,让她也能积极开朗地融入集体的生活。

第一次找她来谈话,问她关于学习,关于朋友,关于课程等等,她都用简单的“好”“很好”来回答,可以说我无功而返。我想这样的方式她是不会和我交谈的,我试图去找同学了解她的状况,没有进步;找家长了解,家长也说孩子一直就是这样,没有变化。正在我困于没有突破口的时候,我偶尔发现她在课间专心地剪纸,我明白了,如果她有一个剪纸的朋友她就不一样了!

响应学校“温馨教室”的布置,我决定让她在活动中展现才华。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活动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离开活动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因此,小萍的全面发展就从温馨教室的布置开始了。我把她叫到办公室,给她看了一些优秀的班级壁报、文化墙的设计和建设,并且拿出我剪的一些剪纸,给她讲了我剪纸的目的。我看到这次小萍的表情有了变化,不再是无动于衷的盯着地面;而是睁大了眼睛看设计,尤其是看到我拙劣的剪纸时,她甚至有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一闪而过!我问她能不能帮着剪剪,剪一些好看的动物、植物等等来布置教室,她轻轻地点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aae56cb2b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1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