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唐诗英译中人的因素传达

2022-04-09 05:1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析唐诗英译中人的因素传达》,欢迎阅读!
试析,唐诗,中人,传达,因素

试析唐诗英译中人的因素传达



摘要: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气”在唐诗中处于统领的地位,而“气”的外在表现就是“人格”,“人格”的基本内涵则在于唐诗的“感性”。唐诗英译要传达其中体现的“人”的“感性”,包括由感性而天然具备的抒情性,由浪漫唯美而生发出的高贵气质以及“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蕴含的对生命的关怀。



唐朝(公元618907)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诗泛指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清代康熙年间编校的《全唐诗》录入唐代二千二百余诗人的诗作48900余首。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继承了《诗经》、屈原和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把我国古典诗歌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了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鲁迅先生认为:“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此后再难超越”

一、唐诗中“气”“人格”和“感性”的关系

(一)“气”在唐诗中的统领地位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历代的诗歌评论家都喜欢强调诗歌的“气韵(运)”。比如:司空图的《诗品》把“气韵”解释为“生气远出”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诗论中所谓的“气”是一个很虚幻或模糊性的概念,不能量化,也没有算法

(二)“人格”是唐诗的“气”的外在表现

由于唐诗的“气”源于诗人对“顿悟”或“悟”的坚持,在进行唐诗英译时,译者必须对“顿悟”或“悟”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从哲学的角度看,“悟”已经进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是中国人获得审美体验的基本方式之一。所谓“作诗如参禅”

宋朝诗人王安石和黄庭坚对“诗圣”杜甫推崇备至,甚至对着杜甫的画像顶礼膜拜,赋诗


称颂,就是因其诗歌中体现的“忧国忧民”“志在天下”的高尚人格[10],而与杜甫同时代且当世名气远胜杜甫的“诗仙”李白,则在当时和后世屡遭贬抑,被认为缺乏“风雅比兴”(白居易语)、“识见低下”(王安石语)和没有政治头脑(朱熹语)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谈到“人格”,提出有一种人叫“人格的人(personal man)”,这种“人格的人”达到了“摆脱一切肉体和精神的需要、权益和实用的需要”的“境界”,“与这伟大的世界有他自己的人格关系,并从中寻求某种东西以满足人格”

(三)“感性”是唐诗“人格”的基本内涵

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人格(personality)的体现,语言特征即人格特征。”

雅各布森曾经这样说:“感性语言与理性语言的区别类似于中文和英文以及唐诗和英诗的区别。”

可见,感性和理性之分是中国诗人和西方诗人由于其人格的外化而在语言特征上的分野,而“感性”正是唐诗在外在人格上区别于英文诗歌的一个首要表现和基本内涵。

二、唐诗英译的具体策略:以“人”的“感性”为本

正是由于“感性”是唐代诗人及其诗歌的基本内涵,进行唐诗英译时,要抓住其中体现“感性”的特征予以传达。

()唐诗英译要传达“人”的抒情性

林语堂认为,中国人重感情,西方人重理性,“近情精神是中国所能贡献给西方的一件最好的物事。”

()唐诗英译要传达“人”的高贵气质

作为不懂中文的唐诗英译者,克莱默·宾翻译出了“西化的唐诗”,并且“被更广大的英语世界范围的读者所喜爱和接受”,而他的核心观点就是:“唐诗的精髓是浪漫唯美。”

当然,并非所有唐朝的诗人都出身贵族,但是他们的写诗风格大多都有一种心怀天下、济世救民同时又绝不攀附权贵的超脱气质(这一点在李白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其诗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与之相对照,英国早期的几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比如雪莱、拜伦和济慈,都是具有贵族气质的,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把“浪漫唯美”的高贵气质作为唐诗的重要特点的正当性。


()唐诗英译要传达“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洪堡特所说:“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独特的世界观”

三、结语

上述讨论的唐诗的感性、抒情性、高贵气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对生命的关怀、语言和诗学风格等等,都可以视为唐诗中“人”的因素。我们要做好唐诗的英译工作,就不得不考虑到这些关于“人”的概念,同时这也是关系到所翻译出来的唐诗是否“可持续(sustainability)”的重大问题。如果翻译出来的唐诗不能在西方持久地受到读者的阅读和喜爱,那我们的翻译工作岂不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既是出于对翻译工作的尊重,又是出于对读者的尊重,更是出于对唐诗的敬畏,在进行唐诗英译时要力争把唐诗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悟”和“感性”的延续,对“抒情

性”“浪漫”“唯美”和“高贵气质”的发扬等,发挥到极致。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如此,作为中华民族辉煌文化的代表之一的唐诗,就能够跨越千年时空,在二十一世纪的“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在异域的文字符号里,再现其光芒。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b234209ca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