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冰心玉壶”新解

2023-01-08 01:15: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片冰心冰心玉壶”新解》,欢迎阅读!
冰心,玉壶,新解

“一片冰心冰心玉壶”新解

“一片冰心冰心玉壶”新解

引导语:关于“一片冰心冰心玉壶”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下面是它的新解,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这一首《芙蓉楼送辛渐》,是脍炙人口的名诗,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堪称家喻户晓的名句。然而,历来不少注家对其中“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冰心”的解释,我认为是不够准确的,至少是不够全面的。

关于“冰心玉壶”,历来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可以说是“辩诬”,一种可以说是“明志”。

所谓“辩诬”,即言王昌龄在向亲友表明自己的清白、廉洁。这种说法流布最广,影响最大。清代学者提出之后,今天的不少唐诗选本、鉴赏文章都沿袭其说。清人黄生《唐诗摘抄》卷四云“此自喻其志行之洁”;黄叔灿《唐诗笺注》卷八云“……下二句托寄之言,自述心地莹洁,无尘可滓。本传言少伯‘不护细行’,或有所为而云”。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93)注释说,王昌龄概括前人“玉壶”“冰心”的意思,“用以表示自己的清廉”。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也说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1983年版,132)

所谓“明志”,即言王昌龄在向亲友表示自己已然无意仕进,下决心过隐居生活了。这种说法,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来了。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六云:“……倘亲友问我之行藏,当言心如冰冷,日就清虚,不复为宦情所牵矣。”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也是这种观点,“言己之不牵于宦情也”。


自然,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也都能举出若干佐证。例如,“辩诬”说,可以联系到《河岳英灵集》、《唐才子传》记载的王昌龄形迹,即曾因为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就是说,王昌龄有被人误解、需要辩解的事情。前人也的确有以冰比拟心的纯洁、清廉的。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心若怀冰”,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都是这种用法。姚崇《冰壶赋》中则明白地把冰壶比作君子为人处事的清廉之德,序言曰:“夫洞彻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乎是。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卢纶《清如玉壶冰》更是直接把玉壶冰跟做官联系在一起,“玉壶冰始结,循吏政初成。既有虚心鉴,还如照胆清”。王维、崔颢、李白等人也曾用冰壶自励,推崇磊落澄澈的品格。“明志”说虽然未见举证,但是,我们也不妨为其列举一二。王昌龄好友常建《王昌龄故居》诗“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等句,说明王昌龄的确有过隐居的念头和行为。而且,他的隐居很可能就是在遭受贬斥之后,多少带有牢骚愤懑成分。王昌龄《九江口作》“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便是很好的证明。此外,白居易《醉后戏题》用玉壶冰指心灰意冷、清心寡欲,“自知清冷似冬凌,每被人呼作律僧。今夜酒醺罗绮暖,被君融尽玉壶冰。”白居易的玉壶中冰,特点是“清冷”,可以被他人理解为近“僧”,显然不是一般的纯洁清澈的'意思。

我以为,相比之下,“明志”说比“辩诬”说更合情理,也更合诗意。洛阳亲友倘若有出于关心、慰问而有所探询,你就告诉他们,我王昌龄是纯洁、清白的。如此直白、急切地为自己辩白,语言突兀,了无韵味,这不像是出自“诗家夫子”、七言绝句写得不比李白差的王昌龄之手的诗句。洛阳亲友倘若有出于关心、慰问而有所探询,你就告诉他们,王昌龄现在心情已经较为平和宁静,不再汲汲于仕进,不再牢骚满腹,请他们放心。这样理解,就既合乎人之常情,也符合语境,问答相应。

其实,除了上述两种理解之外,我认为还可以有第三种理解:王昌龄在表示自己对洛阳亲友契合不渝的感情。

在王昌龄之前之后,唐代诗人都有用玉壶冰表示友情的。骆宾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b4b853e56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