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王建《凉州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2-10-19 13:13: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歌鉴赏】王建《凉州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王建,凉州,赏析,鉴赏,原文

【诗歌鉴赏】王建《凉州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建《凉州行》原文

凉州被沙子包围,汉人家族没有人开过这条老路。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成千上万英里的人消失了,每年这个节日都被送到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过去藏族人不耕地,但现在他们种小米。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蚕茧变成一块蚕丝,可以用作帐篷周围的旗帜。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健梁州之行笔录 、皓皓:旷达貌;虚旷貌。 2.边缘头:前沿;边缘地带。

3、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 4.藏语:中国古代对外国人或外国人的总称。 王建《凉州行》赏析

《凉州行》是唐代诗人王坚的作品。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描述了当时的边防形势。这首诗的主题是,在凉州沦陷和回族入侵之后,胡人越来越中国化,而汉族越来越中国化。胡人的中国化是学习汉族的农耕和桑树生产,以加强他们的军事准备;汉族的胡华刚刚学会了胡人的音乐、歌舞,并举办了一个漫漫长夜的野宴。

这首诗的韵法也真有些“出格”。全诗共十六句,如果四句一韵,可以使韵法很整齐,但作者却以开头二句为一韵,末尾二句为一韵,中间十二句用三个韵。这样,使读者不能在开头的时候就依照四句一绝的规格读下去,似乎有些不顺口。但是,如果仔细研寻诗意,可以体会到作者是按诗意配韵的。首二句点题,用一个韵。次四句描写凉州之荒芜和胡人的猖獗,也用一个韵。以下两组各四句,分写胡人也从事农耕和蚕织,各用一韵。最后写洛阳城中汉人之胡化,以为对比,又另用一韵。韵脚的转换,应当和诗意的段落配合,这个原则,作者没有违背,但如果首韵和尾韵的诗意,都能扩大为四句,这首诗的韵法就整


齐了。尤其是尾韵,如果有四句,则诗意的对比性可以更为明显,现在,作者匆匆以二句表过,读者往往会忽略了它的讽喻意义。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倒装句,“韩家”指的是唐代。“老路”指开元、天宝年间的西域通道。由于现在没有将领可以开疆拓土,凉州城外有一大片黄沙。

下四句说凉州所属各县都已为胡兵所据,守边的将军只好另外建筑防秋的城堡。西北胡人常常在秋季入侵中国,唐朝在每年秋季都要向河洛、江淮一带征发兵士,到西域去增防,当时称为“防秋”。这些万里从征的人都已战死在边塞上,可是京城里还在年年发令输兵。“旌节”指发兵的符节,“西京”即首都长安。张籍有《西州》诗一首,也描写这些情况。

入侵的胡人从中国绑架了妇女,其中一半生下了会说中文的男孩。这些胡人过去对农业一无所知,但现在他们向中国人学习。“藏人”的意思是“胡人”。唐宋人写“藏”,明清人写“扇”。

再下四句说这些胡人,现在牧羊的时候也穿了丝织的锦衣。他们本来是披毛毡或兽皮的,但现在却爱惜毡裘,把它们收藏着,预备作战时用了。他们现在也能养蚕缲丝,织成一匹一匹的绢帛,却是用来做旌旗围绕在营帐四周。这里的“那将”二字用得较为少见,不知有无误字。“那”,大概可以作“挪”字讲,“那将”,犹言“拿来”。

最后两句话说,城里的野鸡已经在角落里宣布了黎明,而在洛阳,每家每户仍在演奏胡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b5dbd0803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