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鹤雀楼 古诗

2022-12-01 00:1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登鹤雀楼 古诗》,欢迎阅读!
古诗

登鹤雀楼 古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鹳雀楼:古称鹳鹊楼,因时存有鹳鹊栖其上而闻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和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述:“(鹳雀楼)旧有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存有鹳雀栖其上时,浮屠。” ②白日:太阳。 ③依:背靠。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获得某种东西或达至某种目的的心愿,但也存有期望、想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广。 ⑧更:再。

夕阳背靠着西山慢慢地倾覆,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滚滚奔涌。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该诗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剩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这首诗写下诗人在登高望远中整体表现出的不凡的胸襟志向,充分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图画山水图歌》中存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当须学说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努力做到陈甜万里于咫尺,并使咫尺存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认为只是平铺直叙地写下了这一凭栏的'过程,但其涵义深刻,耐人积极探索。“千里”“一层”,都就是虚数,就是诗人想象中四海两方面的空间。“欲愁”“更上”词语中涵盖了多少期望,多少期待。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修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揽得十分自然、十分密切,从而把诗篇发推导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现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涵盖朴素哲理的议论,沦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也使这首诗沦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作者简介:

王之涣(―),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b6d577d80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4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