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物及相应的随礼馈赠现象的研究述评

2023-01-09 16:2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礼物及相应的随礼馈赠现象的研究述评 》,欢迎阅读!
述评,馈赠,相应,礼物,现象


从摩尔根到莫斯,再到马林诺夫斯基、列维施特劳斯等,经历了从萌芽——系统——分化的演变过程,他们主要是从关系、互惠与交换的视角来考察其在社会网络建构中的意义,礼物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底。而基于中国外乡的文化与实际情况,国内学者多通过田野调查,从人情、网络、经济理性等视角出发,针对一个或多个村庄或社区进行礼物及相应的随礼现象的研究。1.中国传统礼〞文化?礼记·曲礼上?言: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礼文化〞对人们的随礼行为影响颇大。礼〞之所以在人们的社会道德情感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关键因素是孔子以仁〞释礼〞并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强调人际、人情、社会结构的关系标准和心理准那么。人们日常生活的随礼实践的所思所想深受这种传统主流文化所建立起来的心理结构及情感原那么所调配和控制,并且形成的这种传统情感能力十分强大,在随礼场域中人们围绕这一行为所进行的思考和算计等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它影响的痕迹。2.人情、网络与经济理性的独特视角中国是一个注重人情、关系和面子的社会,人情〞在中国人的社会交换体系中是一个核心概念。对于国内农村生活中以礼物交换系统为中心的各种关系,研究最为全面和重要的是著名学者闫云翔,他在对一个北方村庄的实地研究根底上回应了西方关于礼物的经典理论,展现了中国农村独有的礼物流动逻辑。他在?礼物的流动?一书中写道:中国人的礼物是在关系和人情这种文化根底上构建的;礼物关系的意义发端于地方道德世界中更为广阔的关系和人情背景〞。费孝通对此也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把我们的人际关系格局定义为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情圈,它深深藏在礼金往来的背后,礼金的往来塑造了人情网络,人们通过这种行为来强化熟人关系,增强彼此情感。针对礼金交换的关系网络研究,闫云翔把村庄的礼物流动看作是一种总体的社会制度,并认为人们进行礼物交换是构建关系网络的主要社会互动形式。他把关系网界定为:核心区域、可靠区域、有效区域、村庄社区、村庄以外,这是村民在馈赠场合中审核关系网络的结构布局。陈建功在他论文?礼帐与林区居民的社会网络?中运用社会网络的理论、方法解释了农村社会中随礼行为的结构建构和关系组织,分析了社会网络在随礼中的显现和作用。还有一篇文章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它就是尚会鹏的?豫东地区婚礼中的随礼〞现象分析?,其中指出有两类礼〞网络及其遵循的原那么,分别是亲属集团内部的网络,遵循依据血缘关系远近确定礼的金额、不公开、迂回等价的原那么。另一种是非亲属者的随礼网,遵循依交往关系密切程度确定礼的数额、公开和直接等价的原那么。此外,礼物〔礼金〕交换背后所蕴含的各种经济层面上的意义及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例如陈建功在?礼帐与林区居民的社会网络?中就已经意识到随礼中面临的经济问题,但他只是笼统的从等价〞和平衡〞方面进行了解释。黄玉琴的?礼物、生命礼仪与人情圈——以徐家村为例?就深入探讨了农民是怎样陷入人情圈的经济负担,以及礼金的收支比例情况。3.城乡和国内外比较分析视角国内大局部学者多是研究农村村民的随礼现象,很少针对城市居民进行研究,而进行城乡及国内外比照分析的就更少。学者盛飞是选取了婚礼馈赠现象作了一个专门的横向探讨分析,又对城乡的不同情况进行了比较与探讨,这些在他的文章?城乡婚礼馈赠现象比较分析?中作了着重介绍。者张援那么在?礼金背后的社会交换模式探讨?中从馈赠场合与礼物形式、收礼与答谢方式、受礼者与送礼者地位关系的角度说明了国外与我国礼物交换模式的不同。除此之外,他还深入讨论了礼金背后的权力,包括礼金流动的不平衡性、礼金交换过程中的权力运作。三、粹礼物〞引发的思考“PureGift〞最初是由马林诺夫斯基提出来的,在礼物中代表的是人们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c11b18dae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