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红”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及例文

2022-10-24 05:4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网红”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及例文》,欢迎阅读!
例文,作文,写作,指导,材料





关于“网红”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及例文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湖北某大学一位讲古诗的教授成了“网红”。网友们赞誉他用“接地气”的幽默为诗歌讲解增加了许多不寻常的现场感。该教授深受网友喜爱与他独特的讲课风格分不开。他生活化、个性化的“另类解读”常常与诗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固有形象形成巨大反转,再加上口音浓重的“麻辣普通话”和激情澎湃的现场表现,造就了这些授课视频巨大的影响力。

但随着授课视频被大量转发,该教授的讲课方式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批评和质疑。有人指岀该教授讲课中的幽默感裹挟着一些错误的认识,误导了不少文本的理解向度,甚至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为时事类多角度材料作文,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争议性。要求考生既能就事论事,又能挖掘深度。考查学生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既要立场鲜明,不做骑墙派,又不能简单粗暴、武断绝对地看问题。

材料的核心是有关传播优秀诗词文化的讨论。早在2017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如今,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共识。而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承传统文化包括古典诗词文化,使其生生不息、焕发生机,则成为一道需要认真思考和审慎作答的命题。

既然事件有争议性,也就意味着观点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而是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可肯定赞同,可批评质疑,可一分为二,辩证理性分析。 【立意参考】

对“网红”教授的做法,对广大“网友”的态度,对“专业人士”的观点,都可以有相关评论。比如,对“网红”教授的解读方式,可以有如下角度。 ①赞成角度

解读优秀的传统文化应不拘一格,与时俱进,采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 高雅的传统文化不应该躺在故纸堆里,也不应该只成为小众的爱好,而完全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激发自身活力,走向人民大众。 ②不赞成角度

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对中国经典文化过度解读,可能会导致庸俗、低俗化;弘扬传统文化,是要使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不是为了迎合大众降低文化品位,而求得短期效应;作为古代文学领域的教授,应该更敬畏学术和文化,尽量避免粗浅、错误的解读,否则可能消解诗歌本身的美。 ③辩证角度(示例)

不可否认,“网红”教授生动诙谐的解读,使得很多受众改变了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固有看法,也纠正了人们对大学教授的某些偏见,有利于优秀诗词文化的积极传播。

与此同时,无论我们怎样生动解读,创意传播,都应带着敬畏心,避免错误解读,共同维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尊严和美感。

【优秀标题】 肯定网红教授的角度:

接地气,得人心,有何不好? 解读古诗词文化,不必拘于一格 有趣,也是古典诗词的高级魅力 何必让古典诗词一本正经?

1 / 3




“网红”教授,“红”得有理

这样的“网红”教授,给我来一打! 期待更多教授成“网红” 教授成“网红”是文化之幸 让古典诗词走出象牙塔

高雅诗词文化,同样属于大众 激发古典诗词的现代活力 古典诗词的现代演绎 与时俱进的生动解读

对待“网红”教授,何必吹毛求疵?

质疑“网红”教授,是什么“酸葡萄”心理 放低身段,是古典文化的存活之道 否定或持辩证态度 思辨的角度:

侃诗词,应注意一个“度” 幽默解读,而非低俗

教授做网红,防止过犹不及 创新突破,但不要用力过猛 对“网红”教授,不宜过度追捧 对“网红”教授的冷思考 防止“网红”教授走偏走样 对待古典诗词,常怀敬畏之心 解读古典诗词,应避免庸俗化 弘扬古典诗词,不代表要迎合大众

【范文展示】 文化无定格,贵在鲜活

点评:标题表明立场,肯定“网红”教授

最近,一位老教授幽默解读古诗,迅速蹿红网络。他以亲切的口吻,诙谐的语句,加之“蹩脚”的“麻辣普通话”,圈粉无数,网友捧腹大笑之余,也在无形之中感受了古典诗词的恒久魅力。

点评:开篇“老实交代”,引出材料

人红是非多,也有业内人士质疑老教授,认为他误解文本,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感。而以我观之,教授成网红,是大好事,授课风格广受好评,就是明证,毕竟文化无定格,贵在形式鲜活。

点评:继续结合材料,点出争议之处,接着提出文章观点

拿中国古典诗词来说,门派林立,诗人灿若群星,名篇数不胜数。古诗词文化从来就不是以“固态”传世,而是仪态万方。对其解读,也从来就没有一把固定标尺。以鲜活生动的样貌面世,而不是让人读之可憎,岂不是好事?

点评:结合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阐述标题前半部分——“文化无定格”,再次点出“贵在鲜活”的观点

形式鲜活,传之更远。网红教授别具一格的授课,深受网友喜爱,流传度也颇高,因为这种形式,人们喜闻乐见。正如大家愿意听王立群讲《史记》,易中天《品三国》一样,他们的讲解不拘泥,不刻板,让写在书本上的板固语句变得格外有内涵,也有活力。

点评:此段可视为文章分论点之一,段首句为观点,简单列举多个事例,证明观点 爆红的《朗读者》节目,就是以让文化“活起来”的方式,使之传得更远,甚至飞出了国门。在此之前我国的著作名篇也早已对外开放,可传诵效果却不尽理想。而该节目通过名家分享,名家诵读的方式将一页页经典,一行行佳句呈献给观众,文字、声音、视频相得益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c21631b40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5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