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022-04-12 10:13: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欢迎阅读!
微风,满河星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摘要:为改变古诗词教学因考而教、直奔主题、形式单一的现状,笔者出于考虑,引入微课这一辅助教学形式,尝试诗中有情,微课读诗诗中有乐,微课唱诗诗中有画,微课画诗诗中有悟,微课评诗诗中有味,微课赏诗这五种做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古诗词,享受古诗词。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信息传输不断加快,整个社会已然跨进了时代。在微博盛行、微信流行的今天,我校《农村初中生家庭作业微解析的研究》与《开发微课程优化“LGPE”教学模式的研究》两个省级课题应运而生。忽如一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经过两年的实施,这风已然徐徐吹入语文古诗词教学之中,让师生神清气爽的同时,辅助了诗词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一、诗中有情,微课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古典诗词因其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语言优美、感情充沛而十分适合朗读。,是教学古诗词的不二法门。由于平常比较多的是让学生自己朗读,读一读就算了,久而久之,学生觉得单调乏味。自从导入微课之后,笔者经常把媒体朗读、教师范读、学生美读制成视频片段,穿插于诗词课堂教学,通过这种形式新颖的读法,学生学起古诗词来便觉得更加有趣。就这样,微课可以解诗,可以悟诗,进而读出了诗中的趣味美、节奏美、音韵美、感情美,如此师生微课读诗,不亦乐乎? 二、诗中有乐,微课唱诗

古人吟诗,其实跟差不多。其实,诗词本来就是很好的歌词,如果谱上了曲子就可以唱,《无题》、《水调歌头》等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教学这些诗词时,笔者让学生上网搜索同题歌曲来听,要求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记住歌词,达到背诵目的。接着,则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谱曲,自谱自演自唱。同时,借助微课把另一首歌的曲子直接套用到某一首诗词上,只要符合节奏,能较流畅地配着曲唱下来就行。 三、诗中有画,微课画诗

笔者在教学本单元诗词时,曾布置学生为每一首诗词配上一幅画,并制成在班上展示。学生通过诗,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背景深远,意境雄浑,特别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壮观名句,边景浩瀚,风光奇伟,可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沙漠之,孤烟之,黄河之,落日之;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意境朦胧,可让学生品味其中的迷离与淡雅;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的蓬莱仙境,可让学生领略虚无缥缈、如梦如画之境界。

学生用画画的方式来品读这些古诗词,画得好的称为工笔画,画得不好的就称为抽象派,画得多了还可以编成连环画。这样,以画配诗,以画解诗,手脑并用,再加以微课展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 四、诗中有悟,微课评诗

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凝练、内容极其浓缩的文体,一句诗词可以引申出许多评论,或可以写出许多感悟。学习这五首诗词,笔者让学生以小作文的方式自选一首或一句,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写成百字诗评,然后用微课进行点评,既训练了学生发散思维,又让学生觉得有趣、有成就感。


五、诗中有味,微课赏诗

古典诗词十分注意字词的运用,古人称之为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足见炼字之辛苦,之讲究,之艰难。

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来赏析一首诗词,学生自然觉得无趣。此时,微课又帮上忙了。笔者抓住诗人注重炼字的特点,让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切入来鉴来赏,并把他们鉴赏的结果录制起来,挑选佳作在班上播出,学生兴致很高。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就抓住二字,平实而雄浑,细细品味,觉得无可替代;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次用到字,传达出一种清新淡雅的韵味;相见时难别亦难中反复强调,却是上加分;小园香径独徘字这个词眼,前面所有的景物都是为了衬托它,一字而振起全篇。鉴赏语言这样,鉴赏内容、意象、情感等均可采用此法,长此训练,学生兴趣浓了,信心足了,更觉诗词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同时,也不再害怕鉴赏类的考题了。 当然,微课应用于诗词教学也只是一种尝试,作为语文教师还要多方进行探索,灵活结合教学实际加以应用。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语文教师更要以一颗诗心、一份诗情、一片诗意去创新古诗词教学,努力营造微课氛围,从而让学生在微课之风吹拂下,以更加生动活泼与喜闻乐见的方式接爱古诗词,感受古诗词,享受古诗词。 参考文献

[1]徐斌艳 吴刚 高文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

[2]张洪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c3d73a5b5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d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