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诗——春夜喜雨

2022-08-12 19:1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包诗——春夜喜雨》,欢迎阅读!
喜雨,春夜,包诗—

文包诗——春夜喜雨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杜甫35岁以前,读书和慢游吴、越、齐、赵各地。曾参加过进士考试。玄宗天宝5年进京求官,困居长安10年,才得到一个看管兵器的小官职。不久安禄山叛乱爆发,长安沦陷。他带着家眷逃难到陕北,得知太子李享在灵武(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即位的消息后,便将家眷安置在邝州(今陕西富县)城外的羌村,只身赶往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解往长安。第2年初,冒死逃出投奔灵武,萧宗任命他为左拾遗,不久因故被贬官,迫于生计,弃官携家西行,去投靠亲友,辗转流落到成都,经友人严武荐举,任西川节度使幕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离蜀南下,途中因故滞留夔州两年,至大历三年(公元763年)出峡,漂流在湖北、湖南各地,大历5年病逝在湘江舟中。

在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下,杜甫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当其思想累受挫折,又遭到战争和生活的折磨之后,他逐渐认识了封建社会的严酷现实,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日俱增。他面对祖国的艰危,人民的苦难,写下了大量激动人心的诗篇。即使是书写个人情怀的作品,也总是紧密结合现实,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又是一位具有卓越艺术才能的诗人,他对于诗歌艺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博采各家之长,推陈出新。他的诗笔调客观而严谨,极富于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诗情,将我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艺术推向新的高峰。他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居住时,正值春季,天气很干旱。一天夜里,杜甫在家里的床上躺着,听到外面下雨了,他想:这雨是好雨,来得正是时候,它不像夏天的暴雨那样破坏了植物,而是无声无息地滋润了万物。


甫站起来,望了望窗外,只见田野间的小路和天上的云都是黑色的,只有江边的那几条渔船上有一点光芒。杜甫想:明天早晨起来时,成都城里被雨水滋润了的花儿的颜色变得格外鲜艳美丽。想到这里,他再也按奈不住了,即刻提笔写了下了《春夜喜雨》,表达了诗人对春雨无私奉献这一高贵品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是杜甫五律的代表作,格律严格,对仗工整,语言优美、流畅,其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是历代传颂的名句。本诗不仅写了春雨的好处,还可以让人想起具有这种品质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c7f98d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1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