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学案师(1)

2022-07-28 17:1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渡荆门送别 学案师(1)》,欢迎阅读!
荆门,送别

备课人:郑珂珂 审核人

“五环课堂”导学案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3(4)

学习 2.品析诗的语言,重点品味“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之美。 目标

3.理解诗人蕴含的思乡感情。 学习

重点 品析诗的语言,体会颔联、颈联写景之美。 学习 难点

感悟李白诗歌苍茫中见少年豪气的意境

课堂流程

教学 环节

1作者简介填空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是__________

活动内容

活动 主体

课前检测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品《 》《 》。

2.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开元十二)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任务

同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呈现 教师 展示



1 3


备课人:郑珂珂 审核人

探究 新知

一、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天镜,云生\\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参照注释,明确诗意。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1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答: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答:“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答: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歌主旨】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出游的喜悦,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依依惜别之情。

小组合作



2 3


备课人:郑珂珂 审核人

小组合作

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拓展

延伸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C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表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



谊。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提升

2、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答:示例: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的新鲜感和喜悦感。 3、诗句中“怜”的意思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怜:喜爱 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喜爱、思念之情。

布置1.背诵并默写全诗

作业 2.P93 中考源动力 《渡荆门送别》1-3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d982ce1e0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1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