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2023-01-04 09:20: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中国,概论,文化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层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要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3.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4.文化的四层结构:(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四)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5.宗法制: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明确亲疏、尊卑的一种等级制度。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6.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一些母系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7.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8.宗庙祭祀制度:宗庙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祭祀祖宗的处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统治阶级利用宗法制度,通过祭祖,把宗族心理升华为阶级意识,从而有效地巩固和强化了现实的统治秩序。

9.家天下:由夏朝的禹首创,在禹之前都是实行禅让制。而在禹之后,禹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于是便有了家天下的说法,是世袭制的开始。“家天下”就是采取“世袭制”的社会制度,具体就是父传嫡长子。

10.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11.儒法合流:儒家法律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倍受专制统治者的青睐。然而,在先秦时期儒家法律思想倍受冷落而法家思想大行其道,直到秦二世而亡,警醒统治者,重新起用儒术。经过这一历史周折,统治者认清了儒学优势与弊端,同时取法家所长补儒家所短,儒法结合,最终形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12.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观点。最早出现自道家典籍《庄子·天下第三十三》,后被儒家所继承,其含义指的是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内圣”即将道藏于内心自然无为;“外王”,即将道显示于外,推行王道。“内圣外王”,意谓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即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其中,“内圣”是体,外王则是用。

13.图腾:图腾是美洲印第安人奥基华斯部落的语言。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

14.神本文化:商民脱离原始社会不久,在以神秘性和龙通行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尊神重巫,体现出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特色。

15.今文经:所谓“今文经”即朝廷为了便于经学流播,下令收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定文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系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遂有“今文经”之称。

16.古文经:所谓“古文经”即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所发现的儒家经书,这些经书系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 17.玄学: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在魏晋南北朝时发展出来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18.唐型文化: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

19.宋型文化: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20.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或称道学)是我们前述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21.重政轻技:重政轻技即重行政轻技术,在国家全部事物中,政治体制的建立、健全和巩固,始终是最重要的事情。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中,推崇政治,鄙薄技艺,成为整个国家的时尚。很多重要的科学著作往往无人问津,以至绝版。

22.重道轻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又有重道轻器的传统。就整个理论学术而言,重视人文科学轻视自然科学;就自然科学而言,重视宏观规律的探求,重视事物总体特质、事物与环境关系的探求,而轻视一事一物具体形质的研究,轻视社会生产领域具体器物、具体技能的研究。

23.散点透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

24.遗貌取神:绘画艺术中有“遗貌取神”的技法,一般是指描绘客体物象时,遗取形貌而取其神韵。 25.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 26.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信”“诚”是相通的品德。“信”之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信”可以训练人诚实的品质,也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前提。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的美德。“报”即知恩思报。汇报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的重要原理和机制。

26.修己慎独:中国古代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儒家把修己、养身看做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慎独就是修养方法中的一种,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7.见利思义: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dd73b8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b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