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评改作文案例

2023-03-04 02:3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生自主评改作文案例》,欢迎阅读!
评改,小学生,作文,自主,案例

小学生自主评改作文案例



一、归还学生评改作文的自主权

数理化作业的错误让学生自己更正,而学生作文的毛病却让教师包揽评改,的确是当前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咄咄怪事!

早在30多年前,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多次在全国中小学语文学研讨会上大声疾呼,并就此发表了明确的书面意见:“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语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有的坦率地说,有的隐约地说,直到最近,还听见十几位教师对我坦率地说。徒劳无功,但是大家还在干,还要继续干下去,不是很值得想一想吗?„„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改’‘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

30多年过去了,尽管许多有识之士就此发表过不少的论文,认同了叶老的看法。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倡导这一做法:学生应养成自主评改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培养能力”。但这些看法和做法一直只是说在口中,写在纸上,而没有实施于课堂。在我国,至今仍没有建构起培养学生自主评改作文能力的教学体系,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对此进行持续系统的实践探索与深入的理论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经久不治的痼疾。因此,还作文评改的自主权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开展培养学生自主评改作文能力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是我国中小学作文教改中的当务之急。 二、培养学生自主评改作文的习惯与能力

无论从认识论还是从古今中外有效的写作教学实践看,学生自主评改作文是写作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工厂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对产品质量的“检验”,这是一道既严格又重要的“关口”,产品只有通过检验合格才能出厂,不合格者只能算做次品或废品。作文的自主评改就类似于这道工序。如果我们只是完成了作文教学中的前几道工序,而忽略了学生自主评改作文这最后一道工序,么,那些匆匆写完未经学生自主评改上交的作文就只能是毛坯或“半成品”,甚至可能成为“废品”

作文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

任何一篇作文,无论长短优劣,都会涉及“字、词、句、语、修、逻”这些基础知识,都会反映出学生的观察、分析、联想、想象和综合表达等方面的基本功。写作时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 作文是情感的产物.

在感情奔涌和思绪流动的过程中,学生写出来的草稿难免出现因来不及推敲而造成的缺陷。有了缺陷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评改。先来看看我们在作文导改中的一个“导改”课例: 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草稿)

早上,我起床后,洗完脸,吃过早饭,背上书包上学去了。(评:流水账似


的开头,不吸引人。)在上学的路上,我走着走着,忽然从那边过来的骑自行车的这个人撞在这边的那个人身上。(评:叙述得模糊,“这个人”“那个人”指代不明。)他俩互不相让,吵个没完。最后,(改:改“最后”为“后来”。如果是“最后”,就不会有下面的内容了。)竟动起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说:“你从那边过来,没看见我吗?真不像话!那个骑自行车的说:“谁让下这么大的雪,路这么滑呀!(评:吵架的情景写得太简单。吵得一定很激烈,不然,怎么会“动手”?怎么会引来那么多围观者以及警察的调解呢?)我想上前去劝说他俩不要在这儿吵,在这儿吵影响交通多不好呀!(评:想去劝就应该去劝,把“我”的参与写进去才符合文题。)我正在为难时,一个警察钻进人群中,(改:用“钻”不如改为“挤”)把他俩说服了。(评:是怎样说服的,应详细描写。)他们互相原谅了对方。这时,人群散了,我也上学去了。(评:结尾仍像流水账,淡而无味。)显然,这是学生匆匆完稿的毛坯,是较典型的一篇病文。教师将它列为全班示范评改的例文,在教师组织的全班互动评改活动中,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先对习作中一般性的问题做了点评,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接着,师生一起又重点指出了这篇习作中的三大毛病:

1.偏离文题。习作要求记叙的必须是“我亲身经历”的事,而小作者始终没有把“我”摆进去,写的都是别人的事。这样,“我”仅是事情的旁观者和叙述人,“经历”二字无从落实,文章也就偏了题,写成“我亲眼看到的一件事”了。 2.观点模糊。通读全文,读者很难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应旗帜鲜明。而上文究竟是批评吵架这种不文明行为,还是赞扬警察善于调解纠纷、维护社会秩序呢?观点模糊,令人费解。

3.内容空洞。草稿不仅平铺直叙,而且内容单薄,缺少具体细节的生动描写,读后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小作者在师生共同帮助下,对原稿做了全面的修改:

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修改稿)

大清早,刚打开房门,我就大吃一惊:雪下得真大,一夜之间大地披上了银装。我踏着滑溜溜的路去上学。走着走着,一不留神,摔倒在地。我嘟哝着:“这鬼路,真危险!”这时,对面驶来一辆自行车,我急忙躲到一边。突然,听到“咔嚓”一声,回头一看,是那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子和另一个骑自行车的姑娘撞到一起了。姑娘火了,爬起来,愤怒地瞪着那个小伙子说:“你没长眼睛啊?”小伙子一听立刻回击:“怎么怨我,你为什么不让道?”“那你呢,如果汽车来了,你也不让道吗?”两个人越吵越凶。争吵声引来了许多围观者,把路都堵塞了。我想,正是上班时刻,他们在这儿吵影响了交通多不好呀!实在看不下去了,我壮着胆子走上前去喊了一声:“你们别吵了。看,都挡住大家的路了。”可吵架的两个人好像没听见似的。正在这时,一位警察叔叔挤进人群。他高声制止说:“别吵了!”嘿,这一声真灵,他们立刻停止了争吵。警察叔叔批评他们说:“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谅解。如果人人都为一点小事而争吵,社会还不乱了套?你们看看,连这位小同学都知道维护交通秩序,而你们呢„„”一席话,说得那两个人惭愧得低头不语。

小伙子和姑娘悄悄地走了,人们各自都散去子,交通又畅通无阻了,我挥手与警察叔叔告别,快步朝学校走去。

当学生对照草稿和修改稿,看到经过自己修改后的作文流畅生动多了,成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e3ac96629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