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目标及其功能

2022-06-07 05:37: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目标及其功能》,欢迎阅读!
道德教育,内涵,生态,及其,目标

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目标及其功能

作者:徐悦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18



徐悦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杭州 311300

摘要:21世纪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然而生态日益恶化、生态问题严峻,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是自然生态的保护者和创造者,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的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本论文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目标及其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道德教育 功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c)-0000-00

1 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生态指的是生物之间及其与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观就是人们对生态问题的看法和观念。生态道德就是调整人与自然及生态的关系、规范人对生态环境行为的道德,其内涵主要包括: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过上健康生活的权利,并承担保护子孙后代持续发展的责任。每个人都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但同时也有维护和促进他人生存和发展的义务;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能够维持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李春秋和陈春花提出:所谓生态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或阶级,为了使人们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地履行维护生态平衡的应尽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生态道德影响。王世民、李泊等则主张: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曾建平认为:环境道德教育的特征:就它的指向性而言,环境道德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以它的空域性而言,环境道德教育是一种社教育、大众教育;从它的时序性界说,环境道德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持续的终身教育。刘惊铎、王磊则认为: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基于上述文献研究发现,国内专家学者对生态道德教育内涵的理解,因研究侧重不同而显差异,早期学者对生态伦理学或环境道德教育内涵的理解,都可视为对生态道德教育,本论文研究不做具体区分。因此,笔者对生态道德内涵界定如下:调整人与自然及生态的关系、规范人对生态资源环境行为的道德。生态道德教育的具体内涵则包括:生态道德教育调整的领域主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生态道德素质,使受教育者和自然和谐共处;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不仅强调树立生态道德观念,而且突出践行生态道德行为。




2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

李锁华提出在生态道德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确立新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即从人与自然相联系的角度来认识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有机协调起来,确立和谐共处的意识。唐荣双阐述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培养生态人;培养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实践行为;培养生态伦理道德观。张红在提出以人性为基础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并提出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塑造大学生的完整人格。

基于上述文献研究基础,学者专家对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存在相异观点,但总教育目标基本一致:提升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我们高校不仅要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社会人才,更需要培养具有生态道德的高素质人才。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具有生态理念和塑造生态人格,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它是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为己任,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的一种教育活动。

3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功能

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化解全球性的生态资源环境危机,促进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和批判功能。生态道德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逐步建立起生态知识文化、生态价值观、生态平等观。这有助于加强我们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另一方面,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的“生存伦理”和“危机伦理”,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它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毫无节制地索取与耗费自然生态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它反对近代社会以枯竭自然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社会暂时发展的工业模式。这些都加强了大学生对可持续和谐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激起人类对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唤醒和激励功能。社会科学发展与和谐可持续发展不能仅靠少数政府决策者和专家学者就能够推动实施,它需要人类自觉增强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得到行为。生态道德应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基础理论被纳入到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内容当中,其教育有助于唤醒我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建立起生态道德意识,教育我们珍惜生态环境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特别要重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唯有如此,才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调节和规范功能。生态道德教育在塑造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同时,也将营造、培育一种更加完整、合理的道德评价基础,最终通过社会舆论的外在评价与内心信念的自我约束,起到对人们规范和调节作用,使人们的经济行为、政治决策乃至个人生活都规限到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共同的理想目标之中。引导我选择与生态系统承受能力、修复能力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社会生产既满足当代人的合理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教育人们在自然索取的同时,能积极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促进环境和生态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李春秋,陈春花.生态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杜.1993:22.

[2] 王世民,李泊,周磊.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03, (12):223-225.

[3] 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237.




[4] 刘惊铎,王磊.生态教育:世纪之交德育改变的价值取向[J].河东学刊.1999,(5):65.

[5] 李锁华.应加强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11).

[6] 唐荣双.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03).

[7] 张红.人性视域中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6, (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e578a7586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