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毛泽东诗词对杜甫的律诗艺术的继承

2022-04-24 11:16: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毛泽东诗词对杜甫的律诗艺术的继承》,欢迎阅读!
律诗,毛泽东,杜甫,诗词,继承



浅谈毛泽东诗词对杜甫的律诗艺术的继承

摘要:毛泽东的七律很好地继承了杜甫的律诗艺术,即章法的严谨,对偶的工,下字的精准。



关键词:毛泽东 杜甫 律诗艺术

毛泽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可算是古典诗词方面最杰出的大家,他在少年时期便体现出了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卓异的天份,“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是他写出的第一首颇有人生豪气的七言绝句,《沁园春·雪》一词出,天下皆惊,遂为词坛前无古人的巅峰之作。前辈学人赞毛主席诗词或曰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柳亚子语),或曰细检诗坛李杜,词宛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高亨《水调歌头·掌上千秋史》),或曰泰山北斗”(沫若《满江红·读毛主席诗词》)……等等,无不推崇备至。就其诗而言,臧克家《毛泽东诗词鉴赏》共收毛诗共32,涉及七律、七绝、七古、五律、五古、六古五,七律最多(15,次为七绝10首、五律4首、五古、七古、六言诗各1)成就也最高,如《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柳亚子先生》《和郭沫若同志》等皆是经典名篇。我们知道,毛泽东很欣赏大唐三李,如《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录李白诗15,为其总数的百分之十强;李商隐诗6,李贺在此集中虽然没有占到一席之地,但毛诗爱用李贺诗句入诗却是众人皆知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就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之原句。但这并非是说,仅仅李白之疏狂、李贺之瑰丽、义山之含蓄就可以囊括毛诗的特色。毛泽东对杜甫也是有研究和借鉴的,他在《致陈毅》信中便曾说如杜甫之《北征》云云来说明诗可以用赋法,而《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亦选杜诗5,可见他对杜诗也是极欣赏的。我们读毛诗之七律可以得出三个极其深刻的印象,一是革命者的豪情,二是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三是完美的技法。除了第一点与作者的时代和身份有关而,剩下两个方面都可以说跟杜甫的诗有着明显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本文着重谈毛诗七律对杜诗律法的继承。



杜甫被人成为诗圣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杜甫诗中表现的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三吏》《三别》之类;二是杜甫诗法的超凡入圣,又尤其是律诗,《登高》《登楼》等,明王世贞曰五言律,子美神矣,七言律,子美圣矣”,杜甫也自称晚年渐于诗律细”,在唐诗律诗的真正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杜甫居功至伟。简单地说,杜诗律法可以分为章法、句法、字法三个方面,而毛诗对杜诗的继承我们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考察。



先说章法,主要指杜律的结构严整,浑然一体。如《客至》首联题前,写平常之冷落;后三联题中,正写客至主人之热情,颔联迎客、颈联尾联宴客而颈联着重宴之肴尾联着重宴之情。又如《登楼》,首联切题,第一句景中情,伤客心”,第二句申明客心伤之理由在万方多难”;颔联承第一句之写春景,颈联承第二句之万方多难写国家忧患,一实一虚,一景一情;尾联结题,写出国家统一的心




事。毛诗七律章法亦井然,颇得杜诗之妙,结构浑圆而气韵通畅。以《长征》论,起句扣题写出长征”,点明是客观之事而不怕为主观之情,次句则由吟出万水千山的概念初步具体化,不怕而变为等闲之语,反复言之。颔联颈联则紧扣万水千山而用以点概面之法用五岭”“乌蒙二山、金沙水”“渡桥二水进一步具体化长征二字突出”,细浪”“泥丸”,照应不怕末联又紧承颈联以岷山继中二联写之”,而以三军过后继中二联之不怕”,照应首联,绾合全篇。整首诗不但结构严整而且气脉贯通一气呵成,颇有杜律之风,姚雪垠就用这首诗比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如《咏贾谊》,首联切题中贾谊”,第一句赞,第二句哀;颔联承第一句写其廊庙才”,颈联承第二句写事堪哀”;尾联结题中,总收全诗。再如《和柳亚子先生》,首联题前,回忆前两次相逢;颔联题中,当前重逢读君诗;颈联尾联切题,答柳之疑。



次说句法。杜甫的句法有很多特点,如拆用熟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月夜忆舍弟》)白露”“明月拆开并倒而用之;如倒装,“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之八);如一句数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如折腰句,“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宿府》)……,然杜诗句法最核心的乃是对对偶艺术的发展。对偶是律诗不可缺少的要素(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等例外),一般而言,律诗的成败优劣跟诗中对偶的高下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杜诗之对偶无疑是唐人诗对偶之最杰出者。杜诗对偶成就甚丰,举其地名对以见一斑,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九日蓝田崔氏庄》)融合了色彩对(蓝对玉)、借对(以玉借其色白)、数目对(千对两)、山水对,形式与内容俱美。而一联之中数用地名成对如商山犹入楚,渭水不离秦”(《寄张十二山人彪》)南纪连铜柱,西江接锦城”(《公安送李二十九弟》)等则是杜诗对偶一大特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尾联是这类对偶中最奇绝的一例,它以流水对的方式贯穿四个地名,并以两构成掉字对,整个对偶音节流畅,感情一泻千里,形象的写出了作者似箭归心。毛诗用地名对的虽只有两处(另一处见《答友人》),却可以明显看出其对偶艺术的成熟和对杜诗的学习。《长征》中二联亦用地名对之法,以四地名贯穿整个长征的过程而展示出首联万水千山的意,既有高度的概括,也有生动的形象,一下子便把革命者那种豪情壮举凸显出来,而四地名在诗中出现的次第与长征中实际经历的次第相同,则又具有流水对的味道。虽然四地名皆用于句首,难逃重位叠砌的嫌疑,然却是瑕不掩瑜甚至没有人去注意这一点,此可谓真善继承者。



再说字法。江西诗人宗杜诗非常注意对其字法进行研究,黄庭坚曰老杜作……无一字无来处虽然是夸张的话,但带给我们的信息却是老杜作诗的确对下字炼字很重视,欧阳修《六一诗话》所载其《送蔡都尉》诗身轻一鸟过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唐诗人中有孟郊贾岛苦吟一派亦很重炼字,宋诗人学杜诗专从形式上下功夫,遂生出诗眼之说,强调一句之中要有响亮的字,提起全句精神的字。毛诗也很重炼字,其法虽非一定从老杜手底来,但从章法、句法的情况来看,毛泽东对杜诗肯定有过深入的研究,受到杜诗用字的影响也应在情理之中。如《长征》颔联字化山为水,“字化大为小,二者又皆有比喻之法而兼以动写静之效;颈联”“二字则用通感之法写金沙江与大渡河的险要,都是炼字精到的例子。”“二字尤其体现毛诗的写景中炼字的特色,即从一个似乎超越了自身局限的角度和高度来观察对象,杜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毛诗则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为李进同志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而毛诗正是用这样一种角度去观察对象的。毛诗写景的不多,这种意味在他的词中间也有出现,《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二字也是这种写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e92601da0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