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长城的历史发展

2023-03-11 08:0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北京地区长城的历史发展》,欢迎阅读!
北京地区,长城,发展,历史

北京地区长城的历史发展

摘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景观之一,它是中华文明的产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长城伴随着历史的脚步,见证了中原政权的历史兴衰。同时,长城也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长城 演变 北京地区

长城是中原政权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卫线。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猃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用来防御少数民族的侵袭,这应该算是长城的早期雏形。



最早筑长城的是距少数民族统治地区相当远的山东半岛的齐国。史载公元前7世纪,位于山东省境内的齐国,在山东省济宁、临沂之间筑起了一条我国最早的长城。之后,楚国又在伏牛山两端筑起了一条南北走向的楚长城。当时,中国北方诸侯各国,互相割据,秦赵燕等诸侯国,为防御北方等游牧民族奴隶主的入侵,三国各自在他们的领土北方修筑起城墙。据初步统计,自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争霸时期开始,历经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前后共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王朝修筑、使用过长城,历时两千余年。

据史书记载,最先在燕山地区修筑长城的便是燕国。西周初周武王分封之后,燕国便在今琉璃河董家林附近修起了规模颇大的都城,并以此为基地,将其疆域逐渐向外扩展。《史记·燕世家》记载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时,正值燕国处于内忧外患之际。燕山地区戎狄部落的势力的迅速壮大,对燕构成了严重威胁。于是燕昭王“厚币以招贤”,后来,燕国的势力范围越过燕山,出古北口关塞,沿辽西的大凌河顺流而下,并吞并了蓟。史载春秋中期燕襄公时期,燕就已经把蓟城作为都城了。燕国获得胜利以后,为防止东胡的骚扰,就在北部沿边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沿五郡边界修筑长城,驻军戍守,这就是燕山地区最早的长城。其位置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化德县起,东经喀喇沁旗、赤峰、北票至辽东。与此同时,西面的赵国和秦国也相继在各自的北边修筑长城,从而奠定了我国北方长城的基础。

到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生产的安定和帝国的安全,秦代在华北北部沿用燕国和赵国的旧长城,对其略加整修,把一段段长城连接起来,成了现在万里长城的基础。公元前214年,秦王命大将蒙恬率兵30万,将匈奴驱出塞外,并“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里。”这便是著名的秦始皇万里长城。但,实际调查表明,秦始皇长城与原来的燕长城并非一道,它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化德县起,东经迤经康保、正蓝旗、多伦、围场,再沿英金河北岸,横亘赤峰地区,其位置略较燕长城偏北。汉代在华北北部仍沿用秦整修过的长城,但在河套以北则向北扩展,并向西延伸,有一段进入蒙古境内。

南北朝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以平城为都,效仿秦汉时期防御匈奴的办法修筑长城,在长川之南于公元423年修筑长城。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1000余里。主要是为了保卫其都城和所辖北部地区不受柔然等北部部族的侵扰。


北魏太平天君七年,修筑了“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的长城。从上谷郡治居庸县向西延伸达黄河东岸今山西偏关一带的长城,这是今北京地区有明确记载、规模较大的第一条长城。其后的东魏、北齐和北周也都沿袭北魏的做法,大修长城。东魏曾在今山西北部汾河上游恒山西南部小规模修过长城,但未在今北京地区新筑长城。北齐政权为抵御北方的突厥、柔然、契丹族和西方的西魏、北周政权,在立国的短短27年中曾先后数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逼迫北周帝让位,建立隋朝。其时北方游牧部落突厥、契丹、库莫奚、吐谷浑等,势力都十分强盛。因此,隋和北魏、北齐一样,一开始便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当时,西部突厥的势力最强,隋文帝遂先重点放在修建西北方面的长城上。开皇初,他一方面恢复秦汉和北魏六镇的长城,一方面在东方又新建了长城。后隋朝在高宝宁叛乱中,看到了燕山天险对保卫中原政权的重要性。因此,把原先到古北口后即转而东北去的长城,由古北口往东引伸到山海关海边。这是燕山地区长城的又一次大变迁隋长城经过无终县,其位置和今日蓟县、遵化境内的明长城大体一致。

隋以后的很长时间,幽燕地区并没有大规模的长城工程。这是因为取代隋朝的唐朝,国力强盛无需凭借长城作为凭借。但唐朝也仍对个别地段的长城进行了增修。唐以后,相继出现的辽、金、元诸朝,原是北方的游牧部族,长城以北本是他们的发祥之地,亦或大后方。在他们建立之后,没有也无需修整长城。所以一直到明朝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筑。北京地区的北魏、北齐长城用土、石筑成,北周、隋、唐时期都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葺,北魏和北齐时期所修长城奠定了今天北京长城的基本走向,初步形成了北京长城防御体系的基本格局,军事防御体系初步形成。

燕山之上的长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当南北交往的要冲,特别是在明朝灭掉元朝之后,原来的元蒙统治者逃回旧地,仍想复辟,时时南下骚扰掠虏;正统年间,瓦剌强盛,常南下扰乱;同时,在东北又有女真的兴起,且虎视眈眈,待机南下。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贵族统治着的扰掠,明朝十分重视北方的军事防务,重视北部长城防御,进行了更大规模的修筑工程,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之后,历朝皇帝更是把修筑长城当作边防要务,修长城几乎与整个明朝历史相始终,现在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筑的。明虽然修筑了大量的长城,但由于国力较弱,于是长城比秦汉时期南移。东起山海关,经北京、大同,跨过黄河一直走向西南方向,又向北拐至银川,沿着丝绸之路以北与祁连山平行而进,直至嘉峪关。明朝把过去用石块和泥土修筑的城墙,大都改用整齐条石和大城砖包砌筑成,而且把燕山长城修筑得更为坚固、雄伟,可以说是万里长城中最精华的部分。当然,长城并不是边界,长城以北仍然有明政府管辖的州府,长城是它退守过程中便于坚守的一道防御工事。洪武二年筑居庸关城,洪武三年从山海关至灰岭口在千里燕山121个谷口驻兵设防。洪武十四年筑山海关城、古北口等关口,洪武年间先后共筑66座关城。“明初徐达筑边墙,自山海关西抵慕田峪1700余里。宣德元年从山海关至居庸关大兴长城。成化三年自山海关,经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至雁门关等地山坡小径营筑城墙,使关口严紧。弘治八年响水谷以东至古北口关添修大墩,上置草屋,下排壕堑。弘治十八年修筑八达岭关城。弘治十四年都御史洪钟在潮河上筑大、小石城、墩堡;正德八年建石湖峪关口,正德三年建廖家谷关。嘉靖十五年至四十一年的二十六年间新建了三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f03fdc98bd63186bcebbcd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