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教学精彩片段

2022-05-06 09:1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贞观之治教学精彩片段》,欢迎阅读!
贞观之治,片段,教学,精彩

——《贞观之治》教学片段

(在学生了解什么是“贞观之治”及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之后,插入玄武门之变的图片,让了解其原委的学生讲述,以便让不知道的学生简单了解其中的史实。)

师: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当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在你的心目中,他还是不是一位明君?为什么?

(在学习贞观之治之后,学生在内心当中已经树立了李世民一代贤明君主的形象,而玄武门之变似乎给他的贤明抹了“黑”,杀戮亲兄弟、对父亲不孝的李世民还是不是一位明君呢?学生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1再伟大的君主身后也会有白骨累累。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纯属封建社会时期皇族内部的夺权斗争。这种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假使李世民没有先下手,他就有可能被他的兄弟杀掉。我认为他还不失为明君,玄武门之变后登上皇位的他能励精图治,推动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2唐太宗李世民为唐朝的建立及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他比他的兄长李建成更有远见卓识。但在那个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时代,果他不去争,就只能屈居人下,对于他个人而言是壮志难酬,对于大唐王朝发展而言则有可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3我认为评说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是否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唐太宗即位以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戒奢从简、从谏如流,出现了“贞观之治”这样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社会景象。在我心目中,玄武门之变无损于他的英明形象。

4据我所知李建成其人并非像有些史书上记载的那样是个平庸的、禄禄无为之辈,他其实也很有才华,如果他当了皇帝,也会把唐朝治理得很好,所以我觉得李世民还是过于狠毒了,杀戮亲兄弟有损于他一代明君的形象。


5(反驳生4)李建成确实也有才华,但跟李世民比他要逊色得多。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实行一视同仁的开明的民族政策,而且他重视人才,连魏征这样曾经的政敌,他都能不计前嫌予以重用,这是何等的气量与胸怀!而正是有像魏征这样的众多人才的辅佐,才有了初唐的气象万千。李建成会有这样的远见与胸怀吗?

6再怎么说唐太宗也不应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那毕竟是他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弟呀!

5(反驳生6如果李世民不先下手为强的话,他就有可能被杀。“贞观之治”又从何谈起?

7你的意思就是提倡我们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喽。只要目标正确,就可以采取任何方式去实现吗?

5(回应生7)我们现代社会是讲法制的,当然不允许。但是历史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唐太宗李世民生活在封建时代,宫廷政变司空见惯,那是一场鱼死网破的政治斗争。判断他究竟是不是一位贤明君主,应该看他即位后的历史贡献。

8我来说两句。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隋炀帝同唐太宗一样,都是通过流血的宫廷政变登上皇位的。但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却是骂声一片,主要就是因为他上台后一味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以致民不聊生。而唐太宗上台后却能励精图治,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他确实是一位贤明君主。

9我认为唐太宗是道德上的罪人,历史上的功臣。

10对,汉高祖刘邦以前还被人叱为市井无赖呢,但后人对他的评价还是予以肯定的,就是因为他为大汉王朝的建立及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师:同学们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确,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应当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将人物放在其生活的特定历史年代


中进行评价。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是从伦理道德角度评价,而是应看他的历史活动的影响。也许在道德上唐太宗李世民应遭受谴责,他生活的特定历史年代,又使他不能去“仁慈”。唐太宗以他的远见卓识、宽广的政治胸怀,博揽群才、励精图治,推动了唐朝历史的发展,对于整个历史而言,他功不可没…… 教学反思:

1本课对唐太宗的评价过程中,精心设计了问题情境,这样对于人物的评价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加以客观的分析。因此对唐太宗的进行评价时,设置了一个具有反差性的问题,问题本身就能够对学生的评价加以引导。即评价历史人物应从多个角度去评价,一分为二,看人物对历史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富于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应加以鼓励、赞许,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3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养成自学习惯,学会自学,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问题、积极思维,分享探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做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f19601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