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及形成原因

2022-05-07 15:03: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及形成原因》,欢迎阅读!
建安风骨,美学,内涵,形成,原因

“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及形成原因

作者:陈冠乔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6



陈冠乔

(长沙市南雅中学,湖南 长沙 410129

要:建安文学产生于东汉末年建安年间,邺下文人集团的这种遒劲刚健、慷慨悲凉的文学作品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建安风骨”自产生后一直受到后人的推崇。本文从“建安风骨”产生的原因分析其美学内涵,并阐述了“建安风骨”的文学特色。

关键词:建安风骨;建安文学;汉献帝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8-0246-01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年~220年),是三国鼎盛时期的前夕。建安时期,由于时局动荡,涌现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建安时期的文人,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包括建安七子(王粲、孔融、陈琳、徐干、阮禹、应扬、刘祯)以及杨修等人组成。生活的动荡,导致他们更能够切身感受当时的生活艰辛。他们的文学作品都更加真实的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更加直接的剖析内心的情怀。文学作品风格也因此而更加慷慨悲壮、遒劲刚健,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一、“建安风骨”的产生原因

政治动荡的产物。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群雄割据,各诸侯间经常发起战争,东汉统一局面已经支离破碎。文人们生活在这个时期,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困扰,造成社会的凋零残破。文人们亲身经历、感触颇深,包含深刻的感情,抒发爱国救国之情。在这样的时局下,当时具有一定势力的曹操,在用人方面“兼收并蓄”“爱才惜才”,使得很多文人聚集到曹操麾下。由于志趣相投,且曹操父子在文学造诣颇高,这些文人们唯曹氏父子马首是瞻,成为一个文学集团。这些政治背景对“建安风骨”的形成有促进的作用。

诗歌发展的产物。建安的文人们所创造的作品多为五言诗。五言诗短小精悍、铿锵有力,正是“风骨”的特征之一。汉朝时期,古典诗歌一路发展,主要以《汉乐府》为主。尤其是东汉灵帝之后,由于东汉的经济开始衰败、政治开始诡异多变,儒家的思想体系开始分崩离析,此时,内容充实、短小精悍的小赋得到飞快的发展。

文学语言的产物。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具有非常鲜明的语言特色。诗歌语言接近口语,朗朗上口、自然流利、语法灵活。在句式上,简短精炼,干脆纯净,不管是咏物还是言志,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曹操的作品更加接近汉代的朴素之美,而曹丕的作品则更加的唯美,“哀而不伤”。建安文学的这种语言特点,与建安文人们认真研习乐府诗歌具有一定的关系,建安诗歌在语言特色上,吸收了汉乐府的朴素清新,又不断发展,注重“诗赋欲丽”。这种文学的语言特色,是“建安风骨”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

“建安风骨”的的释义,可以从作品内容以及作品风格两方面展开。从作品内容上来讲,这些文学作品反应了当时真实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体现了文人们心怀天下的情操,以及对


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从作品风格上来讲,建安文学作品多采用“五言诗”或者“四言诗”,语句铿锵有力、特色鲜明爽朗。这不仅是指作品本身包含有健康、充实的内容,还包含有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

三、“建安风骨”的文学特点

1.现实主义

东汉末年的社会变革是建安文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当时东汉一统局面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各个诸侯之间展开混战。战争导致人们生活面临着饥荒、瘟疫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害。建安文人们对此深有感触,他们在作品中也描述了这种社会动荡的状况。例如,曹操的《蒿里行》描述了讨伐董卓时各路诸侯各怀鬼胎的丑态;王粲的《七里哀》描述了战乱后一片狼藉的悲惨景象;此外,蔡琰的《悲愤歌》以及陈琳的《驾出北郭门行》,都是属于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

2.政治理想

正是因为对时局动荡、战争连连的亲身经历,才使得这些文人拥有较高的政治理想。以曹氏父子为核心,他们的政治理想更加高扬。曹操的多首作品均反映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例如,在《醉酒诗》、《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等诗歌中,曹操心怀天下、悲天悯人、壮志雄心一览无遗。曹丕博古通今、善于骑射,常怀“救民涂炭”之志。曹植也不甘落后,不甘以文人自居,希望报国救民。建安七子在曹氏父子的带领下,政治热情极高,胸怀大志。

3.个性表现

建安时期的文人们更加追求个性,因为在曹操采用任人唯才,故文人墨客都是别具一格、自恃清高,个性张扬。虽然建安文人们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在特性方面也非常突出。例如,曹操、陈琳的文学作品较为质朴、曹植、王粲较为秀美。曹操善做四言诗,《短歌行》、《龟虽寿》均为四言,曹植善做五言诗,如《七步诗》、《南国有佳人》,曹丕善做七言诗,如《燕歌行》。悲剧色彩。建安时期的连年战乱的时代背景导致了文人墨客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从时代背景上讲,战争不断,社会动荡,生灵涂炭。从个人的抱负来讲,由于重建祖国家园必定会有一定的牺牲。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就必然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再加上当年曹丕曹植英年早逝,孔融、杨修被杀,建安时期的文人深受这些事实的刺激,于是感慨人生多艰、生活不易。

参考文献:

[1]熊群花.文学的血性——建安风骨[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2]吴雪云.情与志的交融——释“建安风骨”[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200911.

[3]刘太平,方蕾,谷林雨. “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及形成原因[J].东南大学学报,200512.

(责任编辑:孙伟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f91db047f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