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讨论中华绒螯蟹种群结构研究现状

2022-10-21 07:56: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三次讨论中华绒螯蟹种群结构研究现状》,欢迎阅读!
种群,中华,现状,结构,研究

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或螃蟹。是一种经济蟹类。因其两只大螯上有绒如毛,故崇明人称之为"老毛蟹"。出身地就在崇明岛的长江口水域。世界上各大江湖中,共有300多种螃蟹,其中可供食用的大约20 来种,而最负盛名的要数我国的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的种群(群体)及其鉴别

种群最一般定义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它表示占有一定的领域.由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有机地组成的一个统一体。由于地理的屏障,一个种群往往与同种的另一个种群有着某种程度的分隔,形成形态、生理、生态甚至遗传上的差异。将长江、辽河、瓯江三个水系的河蟹视为三个种群,一是考虑到这些水系的河蟹确实存在着一些差别;二是考虑到这些水系在分布上相距甚远,生态环境条件差别较大。鱼类种群或群体的鉴别国内已有一些报道。对多个量度性状的综合比较,首先要选取差异显著的参数,然后采用判别函数进行分析。但对利用逐步判别的方法进行种群或群体的鉴别尚未见报道。上述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对建立判别函数所依赖的诸因子的选择上;前者对因子的选择是单项进行的,选择每一因子时,只比较该因子在不同种群或群体问差异的显著性,没有考虑每选人一个新的因子对已入选因子的影响;而后者对因子的选择是逐步进行的,既考虑到各入选因子的重要性,又考虑了新选人的因子对已入选因子的影响,每选择一个新的因子,对已入选的因子又进行了剔除与否的处理,因而投有必要比较各因子在不同种群或群体问差异的显著性。对鱼类种群或群体的鉴别研究,一般认为内部形态性状(多为可数性状,如脊椎骨数、鳍棘数、鳍条数和鳃耙数)较外部形态性状(多为可量性状。如体长、全长和体重等)更稳定,用作分类依据相对可靠且误差较小。但对河蟹来说,这一点很难实现,因为河蟹的形态性状多为外部形态性状。通过对三个水系河蟹可量性状的判别比较,表明长江、辽河和瓯江河蟹种群是形态特征上互异的群体。这种表型上的差别可能是遗传差异所致,也可能是环境条件差异所致,或者是环境一遗传互作的结果。可以认为,三个水系的河蟹在长期的选择进化过程中,可能已形成了不同的形态表型。

一、中华绒螯蟹遗传变异的PARD分析:近年来有关中华绒螯蟹同工酶水平遗传

变异研究已有报道。本文用RAPD 方法分析了其辽河、长江和瓯江种群的遗传变异,以期为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绒螯蟹属的亚种分化已有报道,分布于雷州半岛以西的绒螯蟹为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而有人认为雷州半岛以西和以东的绒螯蟹相同,应为独立的物种,即合浦绒螯蟹。中华绒螯蟹分布于我国N 24°以北至朝鲜西岸沿海水域,其生活史大部分时期是在淡水中,只有繁殖期和发育早期(大眼幼体期以前) 在河口半咸水中,因而种群扩散有一定局限性。从形态学上尚未确定是否构成地理亚种。但同工酶研究提示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个体分别与辽河水系个体存在EST 同工酶,与瓯江水系个体存在MDH 同工酶差异。这提示中华绒螯蟹存在种群遗传分化。RAPD 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种内遗传变异较低,长江种群与其它2 个种群差异较大,但尚不能确定是否达到了亚种级水平。但未发现辽河种群与瓯江种群间的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1) 所得到的多态片段不够多。但我们筛选了200 个随机引物未发现区别这2 个种群的特异片段,因而这种可能性较小;2)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使这2 个种群发生了基因交流。据作者1996 9 月在辽宁省丹东、庄河、营口及盘锦等地调查,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种群70 年代末受工业污染等影响急剧下降,目前辽河水系及丹东至大连沿岸水域已无具有利用价值的苗汛。近年来辽河地区河蟹养殖业发展迅速,相当一部分种源来自南方地区。由于河蟹养殖中河蟹逃逸现象较普遍,从而导致辽河地区的河蟹种源混杂。而在长江水系种群枯竭、苗种价格高昂的情况下,瓯江水系丰富的种群资源成为最可能的来源。谷孝鸿等也报道过北方地区到南方购买繁殖用亲蟹、培育的幼蟹又出售于南方。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群资源的保护已为水产界普遍关注。本文的研究显示长江种群的遗传变异在3 个种群中最低( D = 01013) 但由于本研究长江种群样品较少,因此其遗传变异低是


否与种群下降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近年长江流域河蟹养殖中外来蟹苗的问题也十分严重,长江的天然蟹苗中是否已经出现带有辽河种群或瓯江种群基因的个体是亟待密切监测的问题。

中华绒螯蟹潘状幼体的种群结构研究200146月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和.大连水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对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地区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试验池中的中华绒螯蟹潘状幼体的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在河蟹潘状幼体发育中,由于潘状幼体历经5次变态,变态次数较多,从Z 到大眼幼体的变态成活率较低,不同池塘潘状幼体变态率差异也较大。产生这种结果除了其自身发育机理作用外,还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1)充足的食物是提高变态成活率的基本条件。 (2)敌害生物对河蟹潘状幼体变态率也产生很大的影响。(3)水体理化条件,特别pHDO对河蟹潘状幼体的变态影响非常显著](4)水体大小、水位深浅和河蟹潘状幼体的密度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变态率。(5)河蟹潘状幼体之间的竞争

2、中华绒螫蟹涵状幼体昼夜水平移动主要受风向的影响,有风时它们向上风位方向移动,无风时它们则在池塘中分布较为均匀。

3、试验还表明。河蟹潘状幼体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与多数浮游动物夜间从深层上升,白天从表层下降的现象一致,但与池塘中桡足类白天水体表层数量大于底层,夜间分布均匀正好相反H ,河蟹淹状幼体与池塘中桡足类的反向分布,可以视为捕食者提高捕食效率和被捕食者躲避敌害的一种适应。当然,二者在夜间分布比较均匀可能是河蟹潘状幼体分布胁迫桡足类出现这种分布,也可能是在无光条件下二者在包括摄食等主动活动的结果。中华绒螯蟹涵状幼体昼夜垂直移动主要收光照的影响,白天它们主要分布在水体中下层,间弱光照或无光时,它们分布较均匀。

三、电泳方法分析中华绒螯蟹差异:华北工学院分院的崔晋龙对中华绒螯蟹和长江

华溪蟹的4种组织(鳃、肌肉、心脏、肝胰脏)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为两种蟹的种群结构的分析和品种的定向选育提供生化指标。这次实验是第一次用电泳的方法分析两种蟹组织特异性,为河蟹和溪蟹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和长江华溪蟹在种间和器官间都有相似和不同之处,这表明了同工酶的种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的存在,同时有些较明显的差异,进一步证明了中华绒螯蟹和长江华溪蟹种间的一些差异。

四、用线粒体分子标记探讨中国大陆绒螯蟹种群遗传结构:

1)绒螯蟹线粒体DNA控制区5586bp区段的序列具有高变异的特点,能够揭示更多种群水平,包括亚种之间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信息,适合于绒螯蟹种群系统地理研究分子标记。 2)绒螯蟹线粒体控制区内存在与核微卫星DNA相类似的串联重复序列,包括完美型和不完美型的重复。并且,在亚种之间,以及个体之间因重复单元重复次数差异导致的长度的多态性,在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的遗传鉴别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3)串联重复序列中的II型重复单元在亚种间存在GC的区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f975e868762caaedd33d42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