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梁祝“化蝶”的文化内涵

2023-02-04 16:01: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梁祝“化蝶”的文化内涵》,欢迎阅读!
梁祝,文化内涵

试论梁祝“化蝶”的文化内涵

梁祝是民间四大传说之一,流传时间久远,其中化蝶的结局更是让人们称颂,通过对梁祝故事的产生及其结尾进行分析,探讨梁祝化蝶背后的文化内涵。 梁祝化蝶文化内涵 一、梁祝传说的发展及演变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故事形成时间较早,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梁祝事的情节单元如下:1)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2)结识梁山伯,同窗读书;3)英台回乡,山伯家访,始知其为女子;4)英台他家,山伯病死;5)英台祭墓,合葬化蝶。梁祝最初故事形态并非如此,它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东晋时代的人,但是这个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根据后来的相关文字资料,大致可以推断为三国以后六朝以前的东晋时代。梁祝的传说就是受到南朝民歌《华山畿》的影响而形成,二者的结尾相同。关于梁祝故事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在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中见到,但是记载非常简略。到了晚唐时期,张读的《宣室志》中加入了具体的情节,此时梁祝传说的基本情节已经具备。到了宋代,在宋徽宗大观年间,李茂诚的《忠义土庙记》故事的结局进行了大的改动,把梁山伯写成了一个想当官的人,在他死后变成鬼魂还帮助一个太尉镇压了农民起义,此事过后,太尉为他建了庙宇,让他可以享受香火。到了南宋时期,梁祝化蝶的结局出现,文字记载是:蝴蝶凝山魄,花开想玉颜,这是薛季宣在《游祝陵善权洞》中所写。明清时期关于化蝶的情节记载更加明确。到了近现代,很多出现在戏曲当中,在电影舞台上,结合了很多的版本,增加了故事的情节,梁祝的故事内容更丰富,细节更完整。 二、梁祝化蝶的文化内涵


故事的结局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这个故事不论怎样改编,都会选择化蝶的结局,关于这样的结局,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最早将化蝶与梁祝联系在一起的并不是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宁波,而是江苏宜兴。宋代薛季宣在《游祝陵善权洞诗》中提到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可见最迟在宋代的宜兴已经开始流传梁祝的的事情。而真正的把化蝶纳入到民间故事的是在清初浙江忠和唐刻本长篇叙事民歌《梁山伯歌》,里面提到条条罗裙扯碎了,双双蝴蝶上天台,这里只是说道衣化蝶,还没有出现魂化蝶。清乾隆年间江苏民间艺人抄本弹词《新编蝴蝶传》中的结尾是地裂全无痕迹然,只见花蝶满丘坟。白衣黑点梁山伯,白点黄衣九姐身。却是二人魂变化,飞来飞去共相亲。这是比较早的魂化蝶的情节。 (一)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产物。《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当时主要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梁祝传说的结局是二人化蝶,在民间存在一种灵魂不死的观念,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化蝶,永远相伴在一起,这是一种生命的转换,他们的爱情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得到圆满,这样的结局让民众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这对男女青年的纯真、自由的爱情,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青年对自主婚姻的向往。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不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不可能存在自由恋爱以及婚姻的自主,它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虽然故事的结局是这对男女冲破了现实的阻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这只是民众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二)社会心理的产物。关于梁祝化蝶的情节并不是首创,也不是偶然形成,从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来看,这样大团圆的结局,有较强的吸引力,这种结局激励着人们顽强的抗争,去战胜封建势力。这种大团圆结局的艺术感染力在文学史上以及在社会发展史上不可磨灭。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总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依据,民间文学的一种典型情节的形成,往往是民众共同心理的产物。梁祝的故事是封建时代的婚恋悲剧,它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形成。化蝶这个情节出现在人类社会较为成熟的时期,但是仍然受到神话心理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f9e880783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6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