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三方视角探究

2022-10-05 14:1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三方视角探究》,欢迎阅读!
细读,三方,探究,视角,语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三方视角探究

作者:秦婧

来源:《成才之路》 2017年第2



秦婧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文章从作者、教者、习者三方视角进行文本细读的探讨,旨在掌握文本细读的方式,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单一阅读体验,对文章的理解会起到加深的作用,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语言阅读;文本细读;阅读教学;三方视角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62-01

作者简介:秦婧(1992-),女,辽宁丹东人,硕士在读,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对话”形式。但是,在此过程中,却出现了“浅对话”“从文本表面滑行”等一系列弊病。经过教育专家及一线教师的共同研讨,意识到文本细读是适合当前阅读教学现状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从作者、教者、习者三方视角进行

文本细读探讨,旨在掌握文本细读的方式,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以作者的角度细读文本

在初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应该先抛开自身的职业角色,而是作为一名普通读者“自失于对象之中”。带着先入为主的某个知识点去阅读作品是很不恰当的,这样,他的头脑中总被某些东西干扰,更多地可能是去肢解文章,满眼都是重点字词、重点段落、让学生熟记的部分。这种功利化、目的化的想法把教师圈在了一个框架之中,找寻不到文章的美感。特别是当教材规定的知识点不能很好地对应作品艺术本质的时候,那更会扰乱教师的心智,更加无法沉浸于作品之中。因此,教师一定要采取“素读”的方法。即抛弃一切已有观点、讲解方式、教学重点等去读文章,去备课。否则教师就没有对文章的独到见解,只是知识点的搬运工,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极不负责任的。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可以上网找到相同的讲解,甚至要比老师领悟得还要透彻,教师很可能会被问到无言以对,陷入窘迫。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必须要原汁原味地进行真实阅读,尽可能地还原作者的本意。教师要发现自己与作者之间的差距和与作者之间的共同之处。要透彻、全面地解读文本,不断地过滤自己的观点。可以借助名家的解读,目的在于矫正自己的阅读,清醒地认知文本,形成独到的见解,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既游刃有余,又能保证在教学讨论中自己的观点可供学生参考。

二、以教者的角度细读文本

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胡涂始》《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批评了旧式学堂“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大概是似懂非懂的居多”的“暗胡同”教学。叶圣陶先生也十分反对任由学生自己摸索,他称之为“暗中摸索”的教学,他提倡教师要讲解,要解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两者都是不容置疑的。教师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与调控者,因而,教师要以教者的身份去细读文本,结合学情来考虑文章的讲授。教师应该注意三个方面:首先,从教学内容方面入手。要思考通过教学让学生对文章掌握到何种程度,想一想文章的重难点在哪里,哪些地方可以画龙点睛,需要细细体味,哪些地方要留有空白,需要思考填充。通过细读,制定恰当可行的三维目标。


其次,从教学方法手段方面思考。文章适合创设怎样的情境,以怎样的导入方式开篇,在讲授的时候采取提问法还是小组讨论法,才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做好这方面的预设。再次,从教学根源入手,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这一学科,无论是成绩的提高还是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多的成因在于日常的积累,而要想积累就靠兴趣的培养。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这一切都要靠兴趣来引导。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教师可以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从言谈中捕捉到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认知,对于一篇文章的赏析角度。教师要做到及时鼓励并支持学生的独到见解,依据学生多元的思维方式,灵活处理课堂教学内容。另外,还要多改变教学模式,不要千篇一律,逐渐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习者的角度细读文本

教师在阅读文本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由于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等因素影响,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会有较大差异。作为教师,要懂得试问如果学生来学,会对哪儿产生疑问,哪儿不懂,哪儿存有争议。这样,才能做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提前做好预设,以应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凡事预则立”,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但是预设又不要过于拘泥,如李镇西老师强调的,目标的“预设”与“生成”应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关系。在预设时要给学生留足质疑探究的时空,使得课堂更加精彩。教师要按“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敢于和作者对话,长此以往,一定会完成教育提出的根本任务———开发智力,发展个性。

四、结束语

总之,作者、教者、习者的三方分析视角各有长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懂得变通,合理化地运用,找到侧重点。这样,既改变了以往的单一阅读体验,对于文章的理解也会起到加深的作用,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本文从作者、教者、习者三方视角进行文本细读探讨,旨在掌握文本细读的方式,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慧敏.文本细读:关键是找到“入口”[J].教学与管理,2009(20).

[2]赵恒秋.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天地,2009(15).

[3]许宝灿.重视文本语境提高细读质量[J].现代语文,2009(0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fa821b7e6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9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