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群体极化”抱团捆绑扎堆现象分析及应对研究

2022-12-19 10:21: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网民“群体极化”抱团捆绑扎堆现象分析及应对研究》,欢迎阅读!
抱团,极化,扎堆,捆绑,网民

网民“群体极化”现象分析及应对研究

(文章由专做互联网大数据搜集分析的捷讯安网络舆情监测云平台搜集整理)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网络舆论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由于网络特性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网络舆论的主体——网民极易出现“群体极化”的现象。若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控制,就很容易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因此,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等加强对网民“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对于管理网络舆情风险工作而言,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一、“网络群体”及“群体极化”释义 1.网络群体

网络群体与现实生活中的群体不一样,研究网络群体的时候应当注意界定“群体”一词时依据的标准,根据社会学的一些知识,可大概归纳出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是必须有一个共同议题。即所有成员都在谈论这个议题,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允许发生议题的深化,而成员内部并不要求必须达到完全一致,只要求基本观点一致即可,但是不排除在议题深化的过程中部分成员退出或不再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排除会有新的成员不断加入。

二是注意研究群体的数目。即多少人才算得上是群体,这个目前并无准确定义。一般而言,群体的下限是23人,但这样的圈子影响力是极小的。“500转入刑”的规定,或可作为官方定义的以危害性为标准的群体人数下限。

三是注意研究群体的传播学方面的因素。即从传播学角度,这个群体的传播目的和传播手段是什么,这是与群体性质有关系的。即群体是以何种性质存在的,比如是以民间还是官方的性质,以商业的盈利还是非盈利性质,自发的与被强制的,等等。

四是注意研究群体的存在时间以及活动类型和活动强度、活动时间,这是在互联网上是否称之为群体的重要判别标准。


五是在议题讨论过程中有无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六是应该注意研究群体的最终走向,是最终走向解体,或是与官方意见达成一致,还是一直保留下来成为一种民间申诉权利代表机构。 2.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即是指团队成员一开始就有某种意见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着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出现极化现象,网民参与其中跟随事件的发展以及各种不同势力的加入而获得其中的快感是很大的原因。而最直接推动事件发展的原因是很多网民不管是代表哪一方的利益,极其希望推动事情的进展,身在其中他扮演的角色不是“旁观者”或“掷板砖者”,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者。

所有形成舆论的事件也不是都会引发群体极化现象的,一般说来,群体极化现象只会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发生:汇聚了多种信息但是模糊度较大、聚集了较大矛盾、涉及相对弱势的群体、强势一方没有及时妥善处理反而试图隐瞒真相。

当然“群体极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对它的认识必须辨证。从积极的角度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或危机时,它可以使人们坚定信念,增强团队凝聚力,其能促进某种价值的实现。

从消极角度来看,正常的社会发展并不期望过度极端行为的产生,而“群体极化”的结果则很可能会将人们推向不理性的边缘。网民在网络上“群体极化”之后,还会将其进一步扩散到现实生活中。如果他在现实生活中稍有权威或影响力的话,从众行为就必然会将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带入到现实中来,这种影响比一般的“群体极化”更广、更难以把控,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构成威胁也更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fb20f8cb3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