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乡民的社会学诠释

2023-01-04 19:2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都市乡民的社会学诠释》,欢迎阅读!
乡民,社会学,诠释,都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都市乡民的社会学诠释

作者:吴瑾贇

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11

要:在滕尼斯的社会学理论中,他将共同体定义为一种受本质意识支配,通过默认的一致理解将人们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农民进入到城市生活,他们通过血缘、地缘、精神为基础的初级关系网络,使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仍保留着乡土性的特征,是一个嵌入在都市生活中的都市乡民共同体 关键词:共同体;都市乡民;乡土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常住人口已达人口771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减少1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随着城市化步伐的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到城市生活,他们正处于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过渡期。 一、都市乡民

甘斯(Herbert J.Gans)早年在研究意大利裔美国人的群体和阶级生活状况时,发现当时大多数美国城市都存在着都市乡村urban village),属于移民聚居区,移民带着原来的非都市制度和文化进入这些聚居区,并试图适应城市环境。他将这样的人群称之为Urban Villagers 王兴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往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提出了都市乡民的概念。都市乡民是指进入城市生活的进城农民,他们实现了职业非农化、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但没有完成人格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城市型的转型,是城市性滞后于城市化的结果。①实地农民、建筑业农民工、集体宿舍农民工、流动人口聚居区的非原住民是都市乡民的主要群体。 二、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

斐迪南·滕尼斯在他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共同体的概念,他首先从两种意志说起,一种是来自人性自我的最深处,称之为本质或者有机的意志。另一种是选择的意志,它是独立的。本质的意志由内在动力机制驱使,选择的意志则与欲达到的外在目的的行为有关。②以此为基础,滕尼斯提出人类生活中两种结合的基本类型:共同体与社会。

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基于有机的意志——如情感、习惯——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共同体建立在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的情感关系基础之上,是赖于自然而然的默认的理解形成的,其典型表现为家庭、村落。相对的,社会产生于众多个人思想和行为有计划的协调,个人算计着从共同行为中获取利益而聚集在一起共同行动,是建立在传统、法律和公众舆论基础之上的大规模组织,典型代表如城国家等。在共同体中,滕尼斯划分了三种不同的形式: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同共体。血缘共同体作为行为的统一体发展和分离为地缘共同体,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地缘共同体又发展为精神共同体。作为在相同的方向上和相同的意向上的纯粹的相互作用和支配。

三、作为共同体的都市乡民

费孝通用乡土中国来描述中国传统社会,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个乡土性表现在高度依赖土地的农业社会、相对孤立封闭的村落社会、互相熟悉又信任的熟人社会、重制度轻契约的礼俗社会。进城农民基于血缘、地缘、精神(或者说情感)因素的作用,虽然进入城市,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社会结构模式仍保留着传统性的特征。王兴周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四个城市的抽样数据证实了都市乡民继承了农村传统文化,并总结出都市乡民的乡土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③

第一是生活方式的隔离性和乡村性。都市乡民的首要表现就是区域隔离,他们以群族为单位聚居,复制乡村的生活方式。进城农民更倾向于定居在城乡结合部,因为从物理和社会的角度来看,生活方式与居住环境与乡村类似;第二,是社会交往方式的内向性和初级性。都市乡民群体大多都是熟人社会,由此通过紧密亲友网络结成的初级群体使血缘纽带牢牢的扎根于进城农民聚居区;第三,是身份认同的矛盾性和模糊性。只有少部分进城农民完全隔断了自己与乡村的纽带,大部分进城农民及其子女徘徊在城乡之间,即保留自己都市乡民特殊身份认同,又不想放弃他们的乡缘社会和血缘群体。还有一部分进城农民完全排斥城市,认为自己就是农村人;第四,是城市社会融入封闭性和选择性。进城农民对流入地感到满意并倾向于永久居住,但他们又深深地依赖本族群的制度,不愿意融入主流文化,同时又会在与族群之外的文化比较过程中逐步强化自己族群文化的优越感。

传统的乡土社会源于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以血缘关系为轴心,以家族或宗族的形式聚集并扎根在有限且边界清晰的地域范围内。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各种社会需求都是要通过家庭来实现的,这种依附于利益的附属感使得乡村集生产、交往、居住等一切社会功能于一身,是个人生活空间的全部。在流动农民进入异地城市后,他们就立刻面对传统农村文化与都市城市文化在生活方式、社会交往、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冲突。在这时,以血缘、地缘、精神为基础的初级社会关系,继续发挥着其维护传统农村文化的作用。通过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延伸,两者相互交汇融合,使得旧的社会关系得以维系,本土化的社会网络使得进城农民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方面得到了延续性,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得以保持。同时,本土化的社会网络,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等互惠交换的互动模式,使得进城农民在面对陌生的城市化生活挑战时获得更多的安全感,这种基于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的情感关系上的都市乡民共同体变得更为牢固。

四、都市乡民”——城市化进程的阻碍

城市化一直是城市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社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人口、地域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性转化的社会变迁过程。所以,城市化还包括的城市化,这不仅仅是指生活方式的转变,还包括意识形态上的变化,也就是进城农民的市民化。我国城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化节奏不断加快,城市化率逐年提高,但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简单的造城运动,忽视了进城农民的城市化,都市乡民群体大量存在。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都市乡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仍保留着乡土性,并深深依赖着这种礼俗制度,形成一个有别与都市生活模式的共同体,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这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的角度入手,加速推动都市乡民的市民化进程。首先,要满足进程农民在城市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使其对家庭或宗族的附属感脱离。其次,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人文和社会环境,要积极推动进程农民的社会交往,打破城市隔离,消除社会排斥,弱化对血缘、地域联结而成的社会网络依赖。最后,提供平等的个人发展机会,关注和满足个体精神,加强对进城农民的角色认知引导,以提高个体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脱离乡村礼俗的束缚,完成从乡村人城市人的转变。 参考文献:

①王兴周.都市乡民:中国城市化的新难题[J].党政干部参考,201515.

②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③王兴周.珠江三角洲新市民的乡民性与人的城市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参考文献:

[1]王兴周.都市乡民:中国城市化的新难题[J].党政干部参考,201515.

[2]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王兴周.珠江三角洲新市民的乡民性与人的城市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4]向德平.城市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02bc36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0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