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空巢》书评

2023-02-15 17:2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国空巢》书评》,欢迎阅读!
空巢,大国,书评



大国空巢

这本《大国空巢》很久之前听过简介,最近看了人口学知识系列书籍,于是把这本当初就好奇的书拿出来一看。对它很好奇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我国生活的人应该都能感受到一种非常普遍的人口学观点,即经典的马尔萨斯人口学观点,认为食物是呈线性方式增长,而人口呈指数方式增长,人口的增长终将超过我们获取食物的能力,然后会导致我们生活水平下降,或者人类会遭遇饥饿、战争等方式来杀死多余的养不起的人口。我国长期盛行的就是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经济不行主要是人太多了,资源只有这么多,除以总人数就少了,每人需要的只有这么多,乘以总人数就多了,然后国家就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然后本书提出的是完全不同的观点,总的来说就是从批判计划生育的角度来说,一直讲计划生育的坏话,代表了另一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听惯了生活中一致的人口太多的理论,我自然想听听相反的声音,我最敬爱的潘坤老师曾经也是这么教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很有意思。

核心观点很明确,那就是说人多人力资源也就越多,人少发展潜力也少,划生育早就该停止了。作者的书籍是2002年首先在香港出版的,2012年修订后再在大陆出版,从时间上来说还是眼光很超前的。书首先一二章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文明的兴衰与人口因素,人口越多,一个国家更容易兴旺发达。然后第三章说了中国计划生育的时代背景,当时盛行的人口学观点,特别是深受马尔萨斯人口学观点的影响。然后后几章从整个历史来看中国的人口数量和国力的关系,以及预言中国继续在计划生育计划下人口衰退和对经济带来的冲击,也讲了在科技支持下原先所说的人口上限不是上限的话。

我本人到目前为止是还是持乐观的人口观点的,认为人越多,人力资源开发潜力越大,经济总量也就越大,中国经济腾飞和中国巨大市场和劳动力丰富密不可分,然后在如今科技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粮食增长绝对是能够喂饱新增的人类的,资源也是几乎无穷无尽的,即使石油、煤炭等传统资源消耗干净了,不是还是广大的太阳系及宇宙这么多资源等着我们去开发吗?从长期的大数据来看,饥荒是在越来越被人类战胜,《未来简史》一书中也有提到过,所以人越多越好,计划生育早就该取消了。但是也肯定不是越多越好,肯定有一个承载极限在哪里,






我只是认为这个极限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拓展而已,所以极限承载人口数量是在增加的。只是这个极限承载数在哪里还需要科学家再测算。我认为计划生育早就该取消了还可以从经济原因来解释,过去人们生得多是因为生孩子的收益大于成本,一个孩子十多岁就可以为家庭经济做贡献了,还可以养儿防老,但是现代社会养孩子成本越来越大,20几岁你还要供他上大学,老了还要操心,再加上现代社会养老体系的完善,养儿防老的观念淡化,所以养孩子成本高加上福利完善,很多很多发达国家生育率是一路飙低。这个观点这本书也有提到,在此提一个在《人口社会学提到过的本书没说的我也很认同的观点是从社会学社会流动方面来看,传统社会社会阶层更加固化,特别是女人一般只能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现代社会社会阶层更加活跃和流动,一个人更有可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而生养孩子无疑会分散你的时间精力。所以我听过一句话说:“大城市是最好的避孕药。”因为大城市经济发达,培养孩子成本更高,社会福利更完成,机会也更多,人们更不愿意生孩子。再从人文的角度来看,我非常不喜欢计划生育,它或许是国家的一时权宜之计,但是早该取消了,他造成了多少人间惨剧,多少家庭只生养一个孩子,然后在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出现意外去世,然后白发人送黑发人,很多时候孩子已经长大到父母已过了更年期了,这是何等得悲痛,我有两个小学同学就是小学5年级被淹死了,父母倾注了多少于孩子之上,却遭遇不测,这本书也举了一堆这样失独家庭的数据,让人痛心有这么多家庭。对孩子也不好,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投入太多,期望太多,对子女压力也很大,造成孩子是家里唯一的希望,这点我也深有体会。

过去人们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然后恶性循环,然后希望改变这种状况,计划生育,生一个,然后好好培养投入,以期改变生活;印度有些家庭生56个,然后有一个考上大学了就全力培养那一个。只是社会机会只有那么多,总有那么多独生子女爬不上去。

最后我想说说这本书的缺陷,此书饱受争议,但是也代表了一派的观点,在开放二胎政策也证明现在国家也认识到了我国的人口危机。但是总体感觉此书确实在研究方法上有“强词夺理”之嫌,虽然每个观点都要非常详实的数据作支撑,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由于作者有了这样的观点,然后在数据库中总能找到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0a5099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