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行经庐山东林寺翻译赏析

2022-08-18 02:1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行经庐山东林寺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庐山,东林寺,行经,古诗,赏析

古诗行经庐山东林寺翻译赏析

《行经庐山东林寺》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 离魂断续楚江壖,叶坠初红十月天。 紫陌事多难暂息,青山长在好闲眠。 方趋上国期干禄,未得空堂学坐禅。 他岁若教如范蠡,也应须入五湖烟。 【前言】 《行经庐山东林寺》是由晚唐杰出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语言清新俊爽,意境恬淡高远,表现了杜牧对国事的忧虑,对仕途的厌倦和追慕范蠡功成身退的情怀。 【注释】 无。 【翻译】 在这落叶缤纷的十月天,随着长江的千徊百转,游子惆怅的心绪也是时断时续。在京城这些年,事务繁多,难得休息;这一路南下,有青山相伴,倒是好好睡了几觉。才想着到京城谋个一官半职,过几年富贵的日子呢;如今却落得想找间静室修习禅法也难了。什么时候有了范蠡那样的成就,我也一定携得美人,泛舟五湖,过过逍遥的神仙日子。 【鉴赏】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逐渐演进,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这个过程中,是由士大夫阶层率先理解、接受了佛法思想,再逐渐伸展向社会各个阶层。佛法之所以深受文人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文人对人生的体验较常人为切,对境遇的感悟较常人为深,而佛法的微妙教理,如因缘果报、无常苦空、三世轮回等思想,阐明了宇宙人生的实相,正可以解开他们对人生的迷惑,满足他们追求真理的饥渴,并且开阔了他们的思想领域与创作空间。 不过,当佛法成为主流思想后,比如唐代,佛法在更多的时候却成为文人附庸风雅的手段。其

1


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许多文人的作品是以寺院为创作背景、创作题材,但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却仍是对五欲六尘的贪恋不舍。 我们可以想像,当年从长安出发,行至浔阳地界,几个月的逆旅生活已让杜牧对帝京繁华的眷恋有所淡化,以往的豪气也有所收敛。可是,一个有着家学渊源和文韬武略的旷世奇才,不能居庙堂之高,有功于家国,却被迫以幕僚之身,居江湖之远。这种抑郁之志不得抒发,贪淫好色的习气就让他转而对偎红倚翠的境界充满了向往。故而,范蠡那种大贵、大富、大艳福的人生历程就成了此时小杜最羡慕的人生境界。 虽说是行进在人生的逆境中,对于杜牧来说,东林寺这一站也只是歇下脚、喝杯茶而已,似乎并未让他触动那怕毫许出尘之想,除了发发牢骚,满脑子想的都是美女啊、高薪啊、旅游啊这些事。并且经过他的生花妙笔,将男女淫事赋予了许多美感,他那些以华丽词藻描写颓放享乐生活的诗句客观上起到了诲淫的作用,在佛法上称之为“绮语”属于妄语的范畴,是对自他清净心性的一种染污。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0dac0ed86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