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

2022-11-04 02:0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案》,欢迎阅读!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孟子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学习本文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鱼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议论。其论证方法,学生不易掌握,因而在教学过程 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和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并以此来剖析他的舍生取义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过程 中还应加强朗读,使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体现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孟子,导入 新课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予的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宋代儒学影响很深。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初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疏通文意

1.请一位同学诵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估计要正音、正句读的如下:

(1)正音(下面这些注音系课文注释以外的正音) ①不为苟得也 (i,动词,做,干。) ②所恶 (,动词,厌恶) ③为宫室之美 (i,介词,为了) (2)正句读: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全体同学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解初步感知课文,标记出有障碍的字、词、句。 (1)虚词:




使 如使 (2)实词:

(3)句式:

…… 有所……何不…… …… 亦不…… (4)难句点拨: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由此可见,人们所想望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轻蔑地)呼喝着给他()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乞丐也不愿意接受。(注:相当于) ⑥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一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呀!(注:于我何加焉何加于我焉)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去接受了。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3.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教师巡视答疑。 三、布置作业

1.朗读《鱼我所欲也》,背诵第一段。 2.在作业 本上翻译第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再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超过了,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0e029aff242336c1fb95ea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