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采薇全文赏析

2022-04-19 18:07: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经的采薇全文赏析》,欢迎阅读!
采薇,诗经,赏析,全文

《》一诗表达的是在保家卫国与成家立业之间激荡的--哀〞的故园之思。下面我们再一起作深入的赏析。

篇一:诗经的采薇全文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剧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表达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迫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虽是口头语、眼前景,却反映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苦。边关士卒的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另还有一种说法,比〞将为比作戍边战士,暗喻战士生命的流逝。)“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那么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绪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诗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


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 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认。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依依、霏霏、迟迟〞,重言的运用,增强了节奏感,更增加了诗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抚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纵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附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别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0eb5926ee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5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