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七年级下册 古诗鉴赏

2022-09-08 08:1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17 七年级下册 古诗鉴赏》,欢迎阅读!
古诗,下册,鉴赏,年级,2017

古诗鉴赏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鉴赏关键点】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答: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答:幽篁:幽深的竹林。长啸:长声呼叫

4、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4分) 答: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五谷丰登”“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深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5、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6“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7、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柳”



1


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 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5、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6、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7、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

这首诗是735(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简析:

此诗意境绵延深厚。诗人用隽永含蓄的笔调抒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那个春天的夜晚,诗人静静伫立,那悠扬的笛声满城飘扬,激荡起诗人无限的离愁。 8、“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9、第二句和第四句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10、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2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5.“龙钟”、“传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传语”是捎口信的意思。 6.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

(3)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

3)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3、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4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 2诗人用什么手法来写晚春景物?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草树、杨花、榆荚(2)用拟人的手法写。效果是形象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162be4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