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及方法

2023-01-30 02:46: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成本控制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及方法》,欢迎阅读!
成本控制,财务管理,重要性,中小企业,方法

成本控制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及方法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中小企业产品想要从市场竞争中获胜,一方面要提高产品价值,另一方面必须从成本控制和管理入手,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从而达到更高利润的战略目标。本文主要从成本控制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问题,作业成本法在中小企业成本控制中的运用,本文旨在与同行探讨学习,共同进步。 关键词:成本控制;重要性;作业成本法 一、成本控制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任何一家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不再是封闭、区域性的。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而进行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使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产业链上的分工合作变得日益频繁,企业之间的资源依赖性、互补性大大提高。那些立足于全球市场并取得竞争优势的大型跨国企业,其产品生产、服务提供等交易活动离不开其他中小企业的投入和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一体化市场的资源整合,同时也引发了企业间基于竞争上的战略合作、利益共享。所有这些,都要求成本管理系统能够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提高企业决策能力并帮助其建立长期竞争优势。全球竞争和技术进步等促进了市场结构的变革,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突显了顾客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企业价值是由顾客和企业共同创造的,企业经营与管理不再完全是围绕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而发生的顾客事件,而是围绕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实践。经济全球化、顾客导向、现代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环境变革,要求企业管理者拓展其成本维度与视野(如关注产品或服务的顾客成本、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成本等),而且要求真正理解成本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发生的,从而使成本控制管理由纯粹财务导向的成本控制走向以战略和经营为导向的成本控制,由事后的成本管理转向事前、事中的与作业、资源消耗相关的成本过程管理。另外随着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亚欧世界经济形势掉头向下,变得萎靡不振。驱动国内经济走势的三架马车之一的出口经济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这不仅对国内大型企业来讲是巨大的冲击,对于中小企业也是一样。面对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小企业的业务收入能力在不断下降,因此为了能够增加利润,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一方面是通过成本控制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小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的管理规范化,建立起系统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控制体系,以此来保证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使成本管理系统合理化、思想革新化。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通过对成本控制的管理,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通过有限的降低产品成本推进企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

二、中小企业在现阶段成本控制中的问题

1)局限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成本控制管理观念落后。中小企业刚刚建立正式的成本核算系统时,直接材料、人工成本等几乎占到产品成本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当时所设计的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系统主要针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这两大类成本项目;与此相反,产能相关成本由于仅占产品制造成本的较小比重,企业往往将这类成本归为单一的成本池中,并简单根据产品产量、机器小时等动因将其分摊于不同产品成本之中,依赖会计部门提供的此类产品核算成本早已经偏离了产品的实际成本,失去了成本相关性,它造成了成本信息扭曲,也难以为


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2)核算方法过于简单,企业要进行成本管理,必须进行成本核算,那么采用何种方式来进行核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都是本着简化计算程序和步骤的观念来进行,这对成本管理工作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根据调查显示,在我国中小企业中,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的企业约为55.7%采用分步法进行成本核算的企业约为42.8%。我们知道,目前世界生产发展趋势为小批量、多品种,那么这样的生产方式便决定了成本核算的方式———分批法。但是在我国目前使用分批法进行成本核算的企业少之又少。另外虽然多数中小企业都能够了解成本管理的手段,即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以及分析等,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企业都没有采用这样的步骤进行,小部分企业采用了电算化方式,但是成本管理的模块依然应用较少,很多企业中还存在着手工核算的方式。不仅阻碍到了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发展和提升,也对我国会计信息的进步造成了制约。 三、成本控制的方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即ABC)是一种通过对成本对象所涉及的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追踪和反映,以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的逻辑依据是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资源消耗产生成本。

作业成本法不仅大大提高了成本计算结果的精度,还引导企业经营者高度关注成本动因,从而克服传统成本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不足,使传统成本法下的很多不可控的间接费用,都能在新的核算系统中找到相关责任人,并施加必要的成本控制。同时,现代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如ERP系统)为作业成本法、作业基础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作业成本法相关的概念包括:资源、作业、成本动因、作业中心和成本库。

根据作业成本法作业消耗资源,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逻辑,资源应该通过资源动因分配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而作业成本通过作业动因分配给最终成本对象。这就是作业成本核算的两步制分配程序。下面举例更容易理解。

A企业专门从事甲、乙两种产品的生产,有关这两种产品的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1 甲、乙两种产品的基本资料 成本单位:元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在传统成本法下分摊制造费用采用机器工时标准,乙产品的产量高所以分摊的制造费用数额就高。在作业成本法下,制造费用的分摊根据多种作业动因进行分配,甲产品的产量虽然不大,但生产过程作业难度较高,所以按照作业动因进行成本分摊反而分得较多的制造费用。这种分配方法更精细,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更准确,更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决策。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传统成本法下甲产品的单位成本19元,乙产品的单位成20元,甲产品低于乙产品,单位成本相差不大;但在ABC法下,甲产品的单位成本为27.54元,乙产品的单位成本为17.865元,甲产品成本远远大于乙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及其核算结果,从动因角度解决了成本是多少的问题,但并没有直接回答产品成本应该是多少为什么是多少等其他更核心的问题。由作业成本法而引出的作业基础管理(ABM),在一定程度上则要解决此类问题。作业基础成本管理的目的在于识别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消除那些不必要或者无效的非增值作业,控制成本动因,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可以看成是一条完整的作业链,作业与作业之间保持有效的链接是决定企业作业链效率和价值的关键。理想的作业链应保证作业与作业之间环环相连,不存在重叠、作业之间的等待、延误等情形。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通过不断改进作业以提高作业链效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21147c15d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