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 导学案

2022-10-08 20:12: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燕歌行并序 导学案》,欢迎阅读!
歌行

只争朝夕 全力以赴 天道酬勤 有志竟成

《燕歌行》导学案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学习任务】

1.了解边塞诗的基本常识

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预习检查】 1、解题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

燕,古国名。古燕国位于我国东北部。此地最早称为“幽州”。蓟,在历史上是与燕并存的诸侯国,且蓟、燕两地相邻。“蓟微燕盛”蓟为燕吞并,称为燕国的都城,蓟也成为燕的代称。

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这里的“行”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2、边塞诗的艺术特点和常用的手法

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3、边塞诗常用的意象有哪些?常表达的情感有哪些?

自然景物: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 雨雪、风沙、碎石

征战事物:铁骑、将军、征人、金鼓、旌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 斧钺、鹰雁、飞箭、流矢

人名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轮台、夜郎、金山、天山、阴山、 长城、玉门关、瀚海、雪海、蓟北、边城、沙场、关山、萧关、 凉州、楼兰、居延、单于

常见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号角、战鼓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1

抒发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宣泄对战争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批判; 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4、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合作探究】

一、鉴赏诗歌,弄懂诗歌大意(详看课件) 二、本诗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征戍之事”的? 战事发展的顺序:

出师——失利——被围——死斗

三、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环境恶劣: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选取塞草、孤城、落日等意象,渲染了肃杀、凄凉、衰飒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战事惨烈: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战争的残酷、无休止、写出了征战沙场士兵的伤亡惨重。

相思离别: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征夫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但是蓟北征人,思家而不得归。

四、探究本诗的情感

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因而不像一般的边塞诗那样着重写民族矛盾,而是另辟蹊径,着重写军中矛盾。与此相适应,大量运用对比手法,加强了艺术表现力。最后怀念李广作结,也是用爱惜士卒、英勇善战的名将作标尺,对比诗中所写将领,给予无情的鞭挞.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37b1e2b48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