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古今称谓

2022-08-30 03:02: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的古今称谓》,欢迎阅读!
称谓,古今,教师

“教师”的古今称谓

教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人类通向文明的桥梁。几千年来,教师的别名代称林林总总。

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庠”和“序”,即萌芽中的学校。于是出现了萌芽中的教师——学官,“司徒”“秩宗”“典乐”这些学官既是管理行政的首领或长老,又是社会教育的承担者。

进入奴隶社会,官办学校出现,教师名称同时出现,时称“师氏”“父师”“少师”但彼时的教师大多由官吏兼任,官就是师。而“师氏”就是掌管辅导 王室、教育贵族子弟及朝议得失之事的官,同时又是国学中的教师,因而“师氏”便成了教师的称呼,又简称“师”“父师”“少师”是乡学中的教师,退休 的士大夫。郑玄在为《仪礼·乡饮酒礼》作注说:“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名曰父师,十名曰少师,而教学焉。 真正的以教为业的职业教师始于孔子办私学。私学中的教师就别称为“塾师”“书师”“学究”“老学究”“村夫子”“门客”“馆师”“馆宾 ”等。塾,旧时私人设立的进行教学的地方。塾师,就是教师。“书师”指汉时教初学的教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中解释道:“汉时教初学之所, 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 “学究”和“老学究”是指私塾的教师。“村夫子”是对乡村塾师的称呼。“门客”是家塾的教师,元代《赵氏孤儿》第三折:“不如只在我家中做个门客,抬举你那孩儿成人长大,在你跟前习文。

“馆”是旧时的私塾。“馆客”“馆宾”“馆师”即教师,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闲人》“食客者,有训导蒙童弟子者,谓之‘馆客’。明代贾仲名《萧淑兰》第一回:“萧公让有二子,命小生作馆宾。

自战国至唐宋,人们尊师重教,教师地位很高。孟子把师与君并列,荀子进一步把教师纳入了天、地、君、亲的序列。《吕氏春秋》曰:“古之圣王,未有不尊 师者。”而一些帝王对自己的教师,也确实是“屈万乘之重”“厚师臣之遇,执弟子之礼,或不名以士恩,或乞言以敦教。”形成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尊师传统,也 为教师留下了许多敬称和誉称。 《韩诗外传》中说:“古之谓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犹言先醒也。”意思是说先从蒙昧中解脱出来的人才称为“先生”“先生”原为古时对老年教师的尊称。 《礼 .曲礼》“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人言。”郑玄注:“先生,考人教学者。《管子 .弟子职》“先生既息,各就其友。

在古代,教师更是道德的化身,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表率。因此,“师范”便成了教师的别称。《西游记》第七十七回:“保护唐僧,拜为师范。

古人在席次上以右为上,宾主相见宾客往往被让到西面的席位,所以教师又被称为“西席”和“西宾”。柳宗元《重赠刘连州》诗:“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 “夫子”原为孔门弟子名师孔子的尊称,后用以沿称教师,以示尊敬。“函丈”又称“函仗”,原指讲学者与听讲者的坐席之间相距一丈的距离,以后用来指对学者或老师的敬称。 “绛帐”本指红色的帷帐。后汉著名的学者马融博学多才,门徒上千,生活也十分优越。在授课之时,他常常居于高堂之上,身边放下红色的帷帐,“前授门徒,后列女乐”。于是,后人就用“绛帐”或“绛帷”作为师长的尊称。

“讲席”本意是高僧、儒师讲经讲学的席位,亦用作对师长、学者的尊称。范文澜等编著的《中国通史》“遣唐留学生学成归国,往往担任经史的讲席,传授弟子。 我国古代正统的文化为儒家文化,于是教师又被誉称为“世儒”“师儒”王充《论衡》“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耆艾”原指老人,后用于尊称教师。 “山长”之称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生,受业者众


多,尊称蒋维东为“山长”。后代山中书院的主讲老师亦称为“山长” 此外,对教师的敬称还有“老夫子”“老师”“师父”“师长”“师尊”“尊师”“先师”等,其中“先师”是对前辈的老师或去世的老师的尊 称,“尊师”是对老师或他人师傅的敬称。韩愈在《石鼎联句》诗序中写道:“夜尽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续,因起谢曰:尊师,非世人也,某伏矣,愿为弟子,不敢 更论诗。

然而,教师尚德,在尊称美誉面前十分谦虚,在学生面前反而谦称自己为“友生”,意为学生之友,又用作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词。 教师还称为“学师”“师傅”“外傅”“教老者”等。古代贵族到一定年龄要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教老者”当是执教的老者,李劫人《天魔舞》第二十八章:“妇道人家的见识到底有限,可素来行为端正的教老者就不同了。

教,其意为教育、教导。完成“教”这一使命的人也被称作“教员”“教官”“教习”等。“教员”乃通称。“教官”旧指掌管教诲学生之事的学官,后指 在军队中或军事院校中执教的军官。“教习”原为学官,清末兴办学堂后,教师也别称“教习”“教头”“教首”泛指传授技艺的教师,宋代王硅《宫 河》“蜀锦地衣呈队舞,教头先出拜君王。 今天,人们对新时代的教师赋予种种喻称和誉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给人类带来光明的“普罗米修斯”、孩子的“第二父母”。更有 人把教师喻称为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的“蜡烛”年年岁岁吐丝不断的“春蚕”默默无闻承载千万人登攀的“台阶”和“人梯”……都是对教师崇高品格的讴 歌。 当然,历史上歧视教师者也大有人在。元朝就把教师纳入三教九流中极低的位置,“八娼九儒十丐”。于是社会上也就有了一些不敬的称呼,如“教书匠”“娃娃头”“孩子王”“村学究”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3aa32fa56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