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要符合受众接受心理

2022-12-18 04:21: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闻传播要符合受众接受心理》,欢迎阅读!
受众,符合,接受,传播,心理



新闻传播要符合受众接受心理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也称为受传者。新闻传播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让广大受众接受新闻传播者传递的有关信息,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情绪、价值取向和行动决策等。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以受众对新闻的接受为终点。新闻信息的自身价值、传播过程的保真度等等,最终都要通过受传者的接受和理解来实现。因此,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占据突出的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器,他们在接受信息时处在完全独立自主的地位。面对众多的新闻媒介和新闻信息,受众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口味和自己所能运用的方式做出自由选择。当人们拿起报纸,对某篇宣传文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打开电视机,如果对这个频道的节目不满意,可换一个频道,甚至关掉电视机。如果编辑、记者编采的稿件不考虑受众的需求心理,硬性灌输,他们不仅不接受,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对新闻传播的内容进行反方向思维,产生动摇、怀疑,进而持否定态度。不管你宣传的对错、真假、好坏,受众总是不加思考的从对立面去理解的心理。因此,在新闻传播中,编采人员必须研究和满足受众需求心理。



一、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信息

求新是受众对于有新意的新闻信息的心理指向。受众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新信息、了解新事物、增长新知识、创造新生活,因此群众欲知未知的传播内容,是最能引起受众兴趣的。理学原理表明,受众对第一印象最赋刺激性,能使受众的大脑皮层兴奋过程迅速集中,受众对第一次出现的报道最感兴趣。因此,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都应当最大限度的为受众提供新信息。如果新闻从业人员能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将突发性新闻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给受众,就能赢得受众的支持,就能在時效性上抢占制高点。新闻传播必须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在时效性上下功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播报上的三大原则是:“动态新闻优先、突发新闻优先、现场直播优先”,据此,新闻节目逢整点的播报和突发新闻的插播,突出了时效性。节目内容实现滚动、递进,使受众不断获知新闻事件的纵深信息,有相当程度的 新鲜性



二、满足受众的求真心理,全面准确地传播新闻信息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的报道,才是真正的新,才能吸引受众,感染受众,打动受众。人们之所以接受新闻,因为他们认为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代表官方说话,具有权威性,觉得传播的信息真实可信。受众对新闻传媒真实性的期望是非常高的,但如果一旦受众发现他曾非常信任的传媒欺骗了,那他从此对这个媒体不屑一顾或再也不相信它了。目前,添枝加叶、夸大拔高、捕风捉影、凭空编造的假新闻时有发生,受众对这些报道十分反感。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一些事实孤立地静止地看准确无误,




但从整体的、联系的眼光来分析就可能发现其有失偏颇。所以,编采人员对于真实性的把握要反复思量,要尽量以整体、全面、辩证的眼光来审视新闻事实,不能只报喜不报忧,也不能仅报忧不报喜。新闻宣传,如果只考虑到一点,不及其余,只看正面,不看侧面,就会看犯以偏概全的毛病,就不可能宏观的、立体地把握事物。有些成功的新闻报道,都是采取两面提示的做法,在揭示己方观点和有利材料的同,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这显得客观、公正,减少了咄咄逼人的气势,给人以公平,进而减少心理抵制。



三、消除受众逆反心理,要把握好新闻传播的度

有的新闻编辑为了使他们的传播内容能引起受众的最大关注,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一种具有高刺激强度的过度传播手段。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传播量一旦超过受众的心理承受量,受众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有的媒体对一些热点问题大张旗鼓、连篇累牍地炒作,有时会倒人胃口。对一些热点问题的宣传,闻媒体一定要稳住势头,切不可一拥而上,“一厢情愿地去炒。因为炒的过度,就会引起宣传负效应和受众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是一种超限逆反。理学研究表,同样的刺激物在刺激的强度过大、刺激的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对该事物反应性质的变化。



对任何事物的宣传都要适度。有的媒体对英模人物的报道缺乏辩证分析,些英模人物似乎毫无缺点,经常加班加点,病了将假条往口袋里一塞,继续工作;亲回家,假日未满就回单位上班……殊不知,这种圣人式的英雄可敬而不可亲。有的新闻报道浮夸过了头,什么中国第一誉满全球几十年如有日等这种文风导致受众对新闻宣传内容的把握与现实情况反差太大,使受众觉得被愚弄了,骗了。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在现实情况不变的情况下,期望值与态度指数呈反比关系,在新闻宣传中,过度浮夸的文风使受众对既定事物的期望值增大,而这种期望值在实践中落空,其结果会导致受众对新闻宣传的可信度产生怀疑,以后在遇到这样的宣传他们绝不相信。



四、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新闻传播要多样化

人们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由于有着共同的社会需要,受众的心理需要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即受众超越了阶层、群体、职业、学历等社会属性的兴趣,有着趋同心理,如好奇、求新、求真、求快等。但是,也有求异性,即由于人们所受的教育度不同,文化修养不同,社会阅历不同,社会职业不同,经济地位不同,理想追求不同,使他们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具有不同的态度、愿望、情绪、心境、甚至潜在的心理状态,对某条新闻信息或欣喜、或讨厌、或产生共鸣,或无动于衷。总之,由于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不同,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新闻传播要坚持多样性的原则。所谓多样性,就是要给受众必要的选择空间和参与传播的机会。给受众必要的选择空间,不仅指受众可能接触的信息具有相当的量,而且指信息来源、信息内容、信息的传播方式等都应该具有多样性。没有足够的报道量,受众选择的可能性就必然会少,同样即使报道量大,但多样性不够,来源、内容单一,受众不可能对信息作出参照比较,实际的选择空间依然比较小,受众的选择自由也不能得到充分满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46ce30329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