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同发展的文献综述

2022-12-12 02:28: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协同发展的文献综述》,欢迎阅读!
协同,综述,文献,发展,关于

关于协同发展的文献综述

山西财经大学

一、国外协同理论的发展应用

协同(synergy),它是指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通过协同行为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个系统的联合作用超越各要素的单独作用的现象。协同理论从产生到发展和不断的完善,主要经历了微观到宏观的发展历程。Ansoff1965)从微观层面首次指出,协同指的是基于主要是指两个企业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共生互长的关系。将协同理论上升为一门学科的哈根指出,不同的系统,虽然性质不同,但是从无序转变到有序状态的过程中却遵循一个相同的规律。Haken 1977 年出版专著《协同学导论》,正式将系统学的理论框架建立起来。协同学指出,每个系统都包含多个子系统,系统的有序或无序则用有序度来表示。在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时,各子系统则呈现自发的、无规则的运用,子系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运用。系统在有序和无序之间存在一个临界点,成为变相点。当系统靠近变相点时,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得以增强,而相对的独立的无规则运动得以减弱。子系统的关联作用达到一定值时,变成了主导地位,整个系统就会呈现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所表现出的协同作用。随着协同学的快速发展,目前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都开始运用协同理论来开展广泛研究,它为人们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协同学的发展使得人们重新开始认识生命系统从非生命系统产生的过程,也使得有序与无序真正统一起来成为可能。

在社会科学领域,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Beckett Johnson1995)研究指出,生态系统理论是指用于描绘、分析人和其他存在的系统,以及他们之间交往的理论。随着协同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协同理论运用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之中,用来调和生态系统中经济要素、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的关系。此后,James F.Moore1998)从社会生态系统中,分离出商业生态系统,界定了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内涵。James F.Moore 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指的是消费者、供应商、主要生产者、金融机构、贸易团体、工会、政府以及类似组织要素,以某种 形式或者自发性的组织形式,集合而成的系统集群。Mirva Peltoniemi Elisa Vuori2004)更进一步指出,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包括涌现性、协同进化、适应性和自组织四个基本特征。在商业生态系统内部,Capello Rietveld1998)研究指出,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协同是指经济活动中两个或更多参与者之间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正效应的状态;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协同是指区域个体或企业进行经济活动过程中,资源或非资源相互作用达到经济外部性的状态。Scott AJ1998)指出在经济系统中,经济要素的相互依赖性需要更多的协同合作。Meijers2005通过对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协同发展的研究表明,区域系统的协同发展能够产生大于个体参与者之和的协同效应,且要素之间的协同会带来协同的互补性和外部性。 二、国内关于协同发展的研究现状 (一)区域系统协同发展理论研究

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协同理论的推动,学者们也逐渐将区域协同与区域协调区别开来,不仅研究区域之间的协调问题,也开始关注区域内的协同发展问题。如厉以宁(2000)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从不平衡发展中求得相对平衡,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协调地区间的产业分工关系和利益关系,建立和发展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体系。也有研究者认为区域之间的协同指的就是区域之间发展状态的相互均衡和相互协作。基于系统论角度,田扬戈(2000)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指的就是区域经济系统通过各子系统内部关系的协调,在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王松(2013)认为,区域创新主体协同指的是一定的区域经济系统在创新资源不足、创新水平低等问题约束下,通过政府、企业、院所等创新要素在供需关系等单独创新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下,产生整体效应的过程。解学梅(2013)研究指出,区域经济系统的协同创新效应的产生取决于区域内创新要素的耦合及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协同链接所产生的外溢效率

对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理论研究比较具体的是王力年(2012),基于区域系统论和协同学原理,将创新理论纳入到区域系统之中,他认为,区域系统的协同是在经济要素独立运


动和关联运动的相互配合下,达到整个系统的相互协调,均衡的发展的状态。区域经济系统的协同是包括区域内经济要素之间、产业之间和要素与产业之间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协同。在关于协同创新方面,陈劲等(2012)研究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从整合维度与互动强度两个维度探索构建协同创新的框架,并论述了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与内涵,最后针对协同创新的组织和平台构建提出几点建议。对于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诸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马永坤(2013)提出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支撑与模型,基于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构建区域经济社会方面的协同机制。周作宇(2013)进行协同创新政策的理论分析时将创新政策话语背景与李约瑟难题联系起来,揭示创新能力的文化和制度约束。通过将社会契约引入协同创新政策的分析框架,指出科研与社会互动在项目选择上存在偏好局限,新的创新趋势凸显了社会责任的价值指向。从集体行动逻辑的角度,对协同创新政策的激励效力做了理论分析,提出以选择性激励为基础的制度设计主张。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研究

首先,在区域系统协同发展方面,有相关学者对京津冀区域做过一些研究。比如,邢子政,马云泽(2009)基于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商方法,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倾向进行了分析,并对京津冀产业之间的协同提出了调整之策。张淑莲、刘建朝等(2011),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京津冀区域医药制造业协同发展作了实证分析。张贵等(2014)基于产业对接与转移的角度,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度剖析。刘雪芹,张贵(2015)对京津冀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数据包络法对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协同创新的能力进行了评价。其次,在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方面。由于京津冀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中重要的地位,使得学者对京津冀地区流通业研究比较广泛。黄国雄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流通业的一体化。王旭东(2014)认为,京津冀物流一体化对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特别是流通产业的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逄金玉、申恩威(2014)则指出,京津冀区域商贸合作的必要性在于它既是区域一体化战略及产业协同发展的要求,也是商贸行业寻求自身变革的选择。李丽、张益民(2014)则通过复合系统模型,将京津冀流通业和京津冀区域经济分别作为子系统,对京津冀流通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演进作了分析;贾新宇(2016)等通过平ADF检验、建立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及格兰杰因果分析对京津冀地区流通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有着单向的促进作用;汪洋、侯彦全(2016)则从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现的问题出发,找出问题存在原因并给出了建议;赵娴、杨静(2017)测定了地区间产业内、地区间产业间以及各地区产业间协同水平,指出京津冀三地已建立起一定的产业关联,但流通业协同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三、总结

国外协同学理论发展较为成熟,最初开始是应用于生态环境方面,后来才涉及商业、经济等相关问题;国内运用协同学、经济地理学来研究区域经济问题的文献有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区域内的协同发展,具体到产业协同发展和区域间协同发展的研究却比较少,尤其是区域间流通业的协同发展研究。因此,在区域间的流通协同发展路径和协同机制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49f3ed027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c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