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022-07-12 16:01: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欢迎阅读!
采薇,相识,顾无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儿女》 2012年第8



/贡方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少男少女情窦初开,吟咏起这样的诗句来总是那么婉转动人,仿佛情切之感由心而生。这大概便是多数现代人对《诗经》这部最古老的诗集最初的印象和悸动了吧。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多少曼妙的诗句从《诗经》中漫溢出来,影响了代代文人的歌者情怀。

曹丕《典论·论文》中说:“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经》,以其三百零五首诗的单薄身躯,建筑起三千载华夏文学史上第一座不朽的丰碑。《论语·为政》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高妙,三个字就写透了《诗经》中所蕴藉的最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先人以其超凡的智慧为后世打造了最温柔、最纯粹的文学根底。

《诗经》于我们,早已不只一本诗集这样简单——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传统精神就得益于“诗教”的潜移默化。

在南朝刘义庆等人编写的《世说新语》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里的谢公就是东晋时代大名鼎鼎的谢安谢东山,而“遏”正是他那个最出名也最能干的侄子谢玄的小名儿。这个故事本身很简单,可是很有魅力,很多后世作者都喜欢引用它,原因有二:一是这个故事本身是豪门八卦,根据我们现今的生活经验可以推断,历朝历代的中国人民都或多或少地热衷于八卦有钱人,何况这个八卦还有实际价值呢,谢安为什么那么器重谢玄?就因为他觉得这孩子实在是有悟性,《诗经》能读得这么透彻,那家族核心领导位置舍他其谁呀!二是“昔我往矣”这十六个字的确是太精彩了,不单谢玄喜欢,历代评论家也都爱不释手。

“昔我往矣”诸句出于《诗经·小雅·采薇》篇,就其审美价值而言确实当得起《诗经》魁首的盛名,《采薇》篇也正因为拥有了这十六个字才显得更加熠熠生辉。“采薇”这两个字现今听上去很浪漫、很有情调,但它的本义是很乡土的,“薇”就是一种野生植物,戴侗《六书故》中说:“今之野豌豆也,茎叶花实皆似豌豆而小。”简单点说“薇”就是野豌豆苗,长得有点像现在的茼蒿,据说是紫色的。先秦那个时候菜的种类虽然不多,但正常的饮食中应该是不包括这类野菜的,恐怕只有不得已的人才会靠采薇充饥。例如戍边的将士。

《小雅·采薇》篇就是一首征夫戍边的悲歌: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采薇,薇菜破土露新绿,曰归曰归,年关将至家万里;采薇采薇,薇菜鲜嫩正可口,曰归曰归,心中忧闷归无期;采薇采薇,薇菜老硬难下咽,曰归曰归,又到十月小阳春。薇菜由生到老的生长过程不也正是征人由青春年少到垂垂老矣的戍边过程?时光无情,时代更加无情,风刀霜剑摧残了征人的鬓角,久戍不归折磨着征人的心灵。“靡室靡家,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强悍的外敌让边防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家在这个时候成了戍边战士们的奢侈品,有家不得归,只能将父母兄弟妻儿齐抛闪,甚至连找人捎一封家书回去都显得那样困难,“万金家书”哪里只是唐朝的物件儿?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相隔万里的征夫怨妇、有了那“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苦苦期盼。

《采薇》的前三章是地道的悲歌,征夫们为了国家的安定远赴艰苦的边关,他们采薇为食,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年复一年的盼望换来的是无尽的忧愁。但紧接着,诗作的四、五两章话锋一转,“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雄壮的马匹,昂扬的斗志,战士们在“平沙莽莽黄入天,一川碎石大如斗”的边关竭忠尽智,保家卫国!采薇的艰辛和思归的悲恸没有摧毁战士的斗志,“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敌人就在眼前,为了国家、为了千千万万人的平安,征人们必须守在那里、他们必须坚持下去……

战斗了一辈子,等待了一辈子。终于,要踏上回家的路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想我离家时,杨柳依依随风摇,阳春三月好风光;今日还乡来,纷纷大雪满归途,感时不觉双泪流。清人王夫之说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简单点说就是用往昔的幸福美好衬托今朝的凄苦悲凉,苦味愈重。“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载光阴飞逝,离家时还是青春少艾,如今呢?不知道!或许白头老妪还在家里苦苦地等我,可恐怕是要“相顾无相识”了吧?也许,更可能,那个让我思念了整整一世的家,如今只剩下些断壁残垣在等着我归来吧?“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种感情是多么的矛盾与挣扎!三千载时光洗去了很多悲伤的痕迹,但征人游子的乡情却是永恒。于是边塞征戍诗也就成了永恒,《诗经》是孕育边塞诗的摇篮,《采薇》是其中最动人的篇章。

让我们再次展卷,深情而完整地诵读这篇佳作。原来,《采薇》全诗始终是围绕着“王事”和“家室”抒写的。那么到底,家与国,孰轻孰重?很多人认为《采薇》是首厌战诗,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采薇》全诗最纠结也最精彩之处其实是征人在家与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中的痛苦挣扎。家是温暖的、是充满爱的,家里有年迈的父母、柔弱的妻子、幼稚的儿女,家人需要你的呵护照顾,生活需要你的悉心打理;然而战争的风烟会在一瞬间摧毁这一切,父母妻子儿女都会被战火无情地吞噬,总要有人去阻止这样的灾难,总要有人站出来牺牲小家、成全大家。这个道理《采薇》是懂得的,于是家国的矛盾所带来的无尽凄苦最终只能化作“我心悲


伤,莫知我哀”的浅吟低唱。想来,那绵延了数千载的边塞征戍诗写的怕都是家国矛盾的变奏曲吧!为家为国,戍边的战士永远都要有;思乡怀人,征夫的血泪永远都在流。

责任编辑 王海珍

作者简介:

贡方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诗经》研究、《周礼》《仪礼》《礼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516569825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3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