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学设计

2023-03-08 09:05: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什么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什么

什么是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而设计的教学文本,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同时教学设计也是将各种教学要素有序地、优化地进行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提质服务的。 二、为什么要写教学设计?

撰写教学设计是教育形势的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犹如舞台,教师学生不知道演什么,怎么演?那这戏肯定是要演砸的。为什么要写教学设计,具体归纳如下:

1、撰写教学设计能使我们明白教什么,怎么教。

2、撰写教学设计能使我们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3、撰写教学设计能使我们清楚重点、难点、考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4、撰写教学设计是我们提高课效基础,是提质的有力保障。

5、撰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提高我们的业务能力,组织教学能力。

三、怎样撰写教学设计?

写教学设计不同于撰写,写教学设计力求简而明,不必把师生的对话都设计到。但是,重点环节必须周密设计,确保实用高效。

1、目标设计。目标设计时课堂教学的关键。目标设计必须在了解学情、课标、研读教材、掌握考点的前提下来设计,通常设计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四有”模式课堂要求知识目标必须精准、细化、明确,难度适中,具有可操作性;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是在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它包括各种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培养,目标设计时只要有体现就行了;情感目标包含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生激情的调动,以及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等,设计时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牵强。不管是什么目标,课前展示给学生是最好的,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丰收的喜悦走出教室。

2、重难点、考点设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难点、考点是必须掌握的,否则我们的课就成了没有生机简单说教,空则不空,没有重点、难点、考点就等于处处都是重点、难点、考点,这样学生会学得很累,质量更无法提高。因


此,在撰写教学设计时,重难点考点尽量设计准确,该掌握的学,不该掌握的坚决不学。让学生在减负的前提下提质。

3、教具学具的设计。教具学具通常要在活动课、做实验时才使用,既然要上实践课,教具学具自然会准备好,没有必要再教学设计中写明。

4、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流程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它包括引入课堂学习,教师精讲,师生互动,课堂训练等。这些环节在撰写教学设计时也要有侧重点,详略得当。

“四有”模式的精讲不能单独在某个环节中体现,它是贯穿全课堂的,处处都要精讲,只是精讲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如:引入课堂学习也叫导入新课,属于精讲范畴,教师在找准切入点后必须讲得精彩,或是设悬念,或是讲故事,总之要有引领性、启发性、挑逗性,使学生达到灵感大发,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境地。传授学生知识时的精讲则要求教师讲得精、准、正确,讲出情感,讲得栩栩如生,使学生听而不忘。在引领、指导学生操作时更要讲得少,点到为止就行了。在鼓励评价学生时又要讲出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有一股暖流流进自己的心田。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精讲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撰写教学设计时,只要想好引入话语,找准精讲内容就行了,不可能处处都写。

5、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是重点,它关系到整节课的走势。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是统一的,学生学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不能分开来说,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不可动摇。因此,我们把教学方法说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这个大前提下设计了“运用自主探索、实践互动的方式获取知识”、“教师讲解获取知识”与“应用电子白板等其他方式获取知识”三个子项。在这三个子项中,把“互动”单独提出来说一说。“互动”是多元的,他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媒体互动、文本互动等。“互动”的关键是“动”,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参与率大90%以上,那么这个互动就成功了。不要单认为拉桌子合作学习才是互动,否则互动也就很难设计了。课堂教学如果把三个子项都优化了了,那么教师上课就会感到得心应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体现了,课效自然也就提高了。

6、训练设计。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提质的关键,又是能力培养的最好举措,还是检验目标完成情况和信息反馈的有效途径。“四有”模式要求我们训练面要广,要有梯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好是考点等。因此我们通常设计成三个训练内容,即“基础知识训练”,重在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力训练”,重在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答题能力;“拓展创新训练”,重在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只要我们设计好这三个训练点,内容涵盖考点,题型做到多样化,那我们的训练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52dfb052d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