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之功不可埋没

2022-12-24 17:39: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筚路蓝缕之功不可埋没》,欢迎阅读!
筚路蓝缕,埋没,不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筚路蓝缕之功不可埋没

作者:刘庆

来源:《军营文化天地》2013年第04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由中国台湾三军大学历时16年集体编写的18卷本军事历史著作,1972年编定,后又有再版补充。它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上古到太平天国战争几千年来的著名战争,举凡战前形势、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双方作战指导、作战经过、战略战术运用、战后情况等都有详细论述,最后还有对该战争的综合评论。在每个朝代的前面,还有对该朝地理格局、政治和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主要人物的影响等方面的阐述,可以帮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历代重要战争的来龙去脉,系近50年来中国军事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据作者介绍,该书编写之初衷,只注意本史在经世之学上发挥其价值,而将纯学术性著作的价值列为次要(第十八册《中国历代战争史主要参考[资料]说明》),因此第一版出版时并未列参考书;书中体例也比较混乱,有的部分用节后注,有的部分用随文注,有些地方还存在着类似于读书随笔式的简略点评,皆可以视为学术规范上的瑕疵。但在今天,人们更重视到的是其学术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在该书问世将近40年之后,该书在学术界被人视为中国战争史研究重要参考著作的缘故——作为以现代史学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近代战争史之作,因受当时可资借鉴的史学研究成果的限制,受中国军事史研究成果的限制,受当时的研究视野、学术积淀和素养常识的限制,该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许多后出的著作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要弥补,如军事博物馆编《中国战争发展史》、武国卿等人编《中国战争史》等,惟其筚路蓝缕之功不可埋没。同时,18卷本《中国历代战争史》也有许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长处,其作者军事素养深厚,有的还颇富指挥战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认真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战前战略态势,双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战法,战争进程及成败原因的分析较全面,认识较深刻,颇能言人所不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值得学界关注。 其一,战略分析层次清晰,注重创新性。战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对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具体战争计划与实施方案等不同层次,上一层战略制约着下一层战略。本着这一认识,《中国历代战争史》对每一历史时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总体叙述,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当时的战略格局、参战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对参战各方战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层层剥笋,有很强的说服力。以春秋为例,该书以一章的篇幅介绍了该时代形成的历史原因、时代概貌、与军事政治有关的学术思想、政治与外交、兵制与战争形态等内容。看起来它们似乎不是对战争的直接阐述,却为其后战争分析必不可少的辅垫。如书中特意指出吴楚两国争夺淮河流域身份的不同,前者以东夷民族保护者的身份出现,后者以武装占领者的身份出现,所以东夷民族处处帮助吴国反对楚国,弱小的吴军因此在战略上产生对强楚的优越性。此后,吴军分三师敝楚,多方以误之:又伐徐、钟吾以翦除后患,增筑吴城以防越进攻,选择险僻无人之路以奇袭进攻,最终取得对楚的胜利。这一分析循序渐进,着眼于战事本身,但并不局限于战场之上,令读者对决定战争成败的复杂因素有更深刻、全面的体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对历代战争战略方案进行表述时,该书很重视创新性战略方案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它所体现的创新性战略思维对后人的影响。比如评价汉代将领卫青在对白羊、楼烦王作战时,用大迂回奇袭,截白羊、楼烦王之后路,故能迅速将其众击溃,而尽掳其牲畜,诚空前之大迂回奇袭作战也(第三册第171页);认为汉武帝征匈奴,经大战数十年,到元帝时始收其功,而隋文帝时手下大臣长孙晟出突厥,因熟悉突厥内情而设计离间成功,其效果实远胜于隋数十万大军有余,真可谓神乎、神乎矣(第七册第75页):谈到蒙古大汗窝阔台假道宋境伐金,采用迂回战略建立奇功,则进一步指出其派军入川,先安全自己侧背,再进攻敌人侧背,尤为教习迂回战略之良师(第十三册第268页),等等。在总结作战成败的同时,也清晰地描述了中国古代战略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是难能可贵的。

其二,注重从战术层次分析战争进程,多有言人所不言之处。学术界过去对中国战争史的研究,更多的是站在政治视角上对战争做出解释,所以谈战争胜败原因者多,谈每次作战结果者多,而对战争进程(如战争是怎么打的)往往语焉不详。而且几千年来对战争史实的描述大多出自不谙战事的文人墨客笔下,真正由参战军人撰写的战史很少,这就为后人还原战争真相带来不小的困难。但深入研究每一场作战的战术战法,是军事史家的职责所在,否则军事作为一门专门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其工作完全可以由政治史取而代之。《中国历代战争史》认识到深入战术层面解读战争的重要性,在占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对参战双方战术优劣及作用予以评价。如叙述金哀宗汴京保卫战时,详细说明了蒙军的攻城利器抛石机、火炮、牛皮洞子,金军的火器震天雷、飞火枪及其用法,以及它们在作战时效果等(第十三册第260页):叙述成吉思汗对王罕之战,则介绍了轮番冲锋战术的实施,并说明其后蒙军灭西夏之战、蒙金三峰山之战、蒙军进攻汴京、蔡州之战,均用此战术。

对战术战法的分析,必然要涉及相关兵器和装备。《中国历代战争史》在谈到很多战例时,都把双方武器装备的状况作为实力对比的重要因素。以著名的官渡之战为例,该书介绍了袁绍军有步兵用大铠1万领,曹操军只有10领,袁绍军有马铠300具,曹操军不足10具的情形,同时又介绍了袁绍军以高橹(露楼覆者)、地道进攻,曹操军以霹雳车、长壕防御,并采取了掘长壕水攻、火烧袁军粮仓,依据鸿水、洧水运送粮草,以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护运的方法保障粮草安全。对武器装备的描述,通常是军事史而非战争史的任务,但对战争中的重要因素——武器装备不予以说明,对战争的分析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历代战争史》注意到武器装备与战争进程的历史辩证关系,把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分析,体现了作者对它的重视程度。

该书在20世纪80年代曾被大陆内部影印出版,颇受好评。全套书没有涉及国共两党之战争史,没有涉及国共两党领导人,其历史大观对大陆读者具有参考价值。但该影印本目前在书店已难觅踪影,许多图书馆也未收藏此书,读者无法借阅。这次能在大陆地区正式出版,并以横排方式适应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相信将会对大陆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近代战争史,促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颇有助益。 责任编辑:梁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58dd07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