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中清教主义的三副面具

2022-04-29 15:35: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红字》中清教主义的三副面具》,欢迎阅读!
三副,红字,面具,主义

叶敬霞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要:红字》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成名作。霍桑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他对人性、宗教和人生的睿智思考在作品中有着深刻的反应,因此赢得了世人的广泛赞誉。1850年问世以来,《红字》一直备受各大评论家的推崇,相关研究成果与日俱增,主要涉及小说中人物性格、作品的象征意义和女性主义等。本文试图采用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对《红字》进行阐释:一方面,本文摒弃了评判小说中具体人物的传统做法,而是把批判对象转向抽象的宗教,批判宗教对人类行为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与以往的对丁梅斯代尔进行褒奖以及对齐林沃斯进行贬抑不同,本文逆主流而行,对小说主人公丁、齐二人给予新的评价。 关键词:《红字》;清教主义;面具;替罪羊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084-03 一、霍桑与清教主义的渊源

加尔文教认为自亚当、夏娃违背上帝旨意被逐出伊甸园以后,人人都背上了与生俱来的罪孽。所以教会根据上帝的旨意制定律法,迫害异教徒。这其实是对人性极大的摧残。清教主义的教条深受加尔文教的影响。霍桑的小说很多情况下离不开一个主题——清教的宗教学说和罪责原则。他的作品体现了宗教强加在人们生活一切方面的烙印。宗教摧残奴役人的精神,压抑迫害人的自然要求,造成人们思想分裂、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揭露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这与加尔文教关于人的“原罪”和“内在堕落”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霍桑在许多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抨击了清教令人窒息人的教条以及清教对人的毒害。霍桑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以表面温和而实质犀利的笔锋暴露黑暗、讽刺邪恶、揭示真理。(李宜燮,常耀信.218)“在他看来,一切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犯罪现象等等的根源都不在社会物质生活当中,而是由于世界上固有的一种‘恶’造成的。(董衡巽.59 二、面具的起源与《红字》中的三副面具

面具最早应追溯到史前时期,那时人们相信,佩戴面具就能获得面具人物的性格。面具的功能“并不仅仅是为了审美的需要,而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它是在祭祀活动沟通人神的一个桥梁。(吴贤义.91面具是一种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交际手段,是一种纯精神化的万能武器。它与原始信仰的结合被赋予了某种神性,因而具有了无穷的象征威力。法塔认为:“人在面具里成为新的存在。面具成为所体现的死者,精灵或者是动物,那不是关于某些作用的观念和表现,而是确有实感的化身。人只有在对上帝虔诚的顶礼膜拜中才能达到与神灵的沟通的目的。相比有形的面具,无形的面具在作品里往往是一种象征,体现的是内在本性和外在面貌的背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两个对立面既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可以说清教是美国社会的一笔遗产,被人们继承下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笔遗产渐渐暴露出其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某些方面。霍桑在《红字》中不惜笔墨揭示清教主义的矛盾,矛盾在《红字》中是以面具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清教主义的三副面具分别是:虚伪懦弱的牧师——丁梅斯代尔,嗜血的刽子手——齐灵渥斯,以及对海斯特判刑的“仁慈的法官” 三、 懦弱的伪君子——丁梅斯代尔

牧师丁梅斯代尔是清教主义在世间的真人化身,为人们敬仰、膜拜。丁梅斯代尔犯通奸罪,说明了清教内部出现了问题,清教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点。在清教主义的环境下,即便霍桑本人对海斯特报有同情之心,单单让海斯特一人佩戴红字来承担一切责任,是不足以减轻或免除她的罪恶的。为了解决内部矛盾,清教开始发挥自己的魔力。首先,是让丁梅斯代尔受到良心的谴责和煎熬;然后又委托齐林渥斯来担任外部的力量惩罚丁梅斯代尔,将其逐出门户——“杀死”。最后对通奸罪的同谋,也进行了惩罚。为了掩人耳目,海斯特收到的只是终身


佩戴红字A。这样一来,清教似乎达到了它的双重目的——除掉内部的叛徒和同谋,但随着丁梅斯代尔的坦白,清教的虚伪残忍也暴露无遗。

丁梅斯代尔在小说中被描述成一个正派、热情、善良、博学、雄辩、备受尊敬的牧师。“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霍尔、诺德贝)。他严密地执行清教教规和教义,执着于好牧师的身份和荣誉的维护。“丁梅斯代尔的人格面具就是当时新大陆殖民区域清教教会典型的体现者,或者当时清教把持下社会的象征”(庄新红.70。清教以丁梅斯代尔为代言人,将清教教义根植与人心。据《圣经》记载,基督教“摩西十诫”是“集个人宗教信仰、道德标准、行为准则于一体的十条戒律”(刘建波 19,其中第7条规定“不可奸淫”,第10条规定“不贪恋别人妻子财务”。丁梅斯代尔作为一名神职人员,对这些清规戒律烂熟于心,却知法犯法,以身试法。如同太阳上有黑子一般,清教在人世间的美好化身也出现了污点,赤裸裸地暴露出其虚伪的一面。另一方面清教本身又害怕人们知道自己的弱点,因而是无法容忍犯罪者丁梅斯代尔若无其事的活在世界上的,清教开始了清理门户之旅。应该说丁梅斯代尔受着双重煎熬:心理的煎熬和肉体的折磨,而这正是清教主义对于罪人实施的双重惩罚。荣格认为:“人的意识仿佛处于两面受敌的地位,它既受外部现实的影响,又受内部无意识心理现实的影响。(马新国.359 四、可怜的替罪羊——齐林渥斯

替罪羊(scapegoat)来源于《圣经旧约》。上帝耶和华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命令其将唯一的儿子以撒献祭给他。亚伯听从上帝的旨意,欲杀以撒。上帝感受到亚伯的衷心,便及时制止了亚伯。亚伯便找来了一只公羊替代儿子献祭给上帝,替罪羊由此而来。在犹太传统中,犹太祭祀将双手放在活羊头上,忏悔以色列人的罪过,于是,罪孽就转移到羊身上。勒内.吉拉尔在《替罪羊》一书中指出,异常的特征首先成为替罪羊选择的标准。 首先,齐林渥斯作为海斯特的丈夫,不能忍受妻子的背叛,自然而然地成了报复者。其次,齐林渥斯作为一名医术高明的医生,为治疗身心憔悴的牧师提供了便利。与其说齐灵渥斯是杀害丁梅斯戴尔的刽子手,不如说是清教主义的替罪羊。最后,齐灵渥斯天生畸形,外表丑陋,这也决定了齐灵渥斯必成为替罪羊的人选。

《红字》的背景是17世纪的新英格兰。齐林渥斯先天畸形,左肩比右肩高。然而先天的不足并没阻碍他求知的欲望,相反这种身体上的不足成为他努力改变自己人生的动力。 他踏实地学习,医术高明。当珠儿躺在海斯特怀里不省人事的时候,齐林渥斯给珠儿喂药,立刻“小病人不再呻吟了,痉挛般的滚打也逐渐停止了” (霍桑.64,在被印第安人俘虏期间,也不忘学习当地各种草药的知识。此外他对古老医术也相当熟悉和精通。当时的波士顿,精通内外科医术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博学的齐林渥斯因而受到当地人的欢迎。

《红字》发表之后,历来的文学评论者都把齐林渥斯看成是一个恶魔,觉得他外表丑陋,配不上海斯特,而且认为他从来不曾爱过海斯特,只是把她当成自己的附属品。事实真是如此吗?首先,齐林沃斯失踪两年,他去干什么了,有没有做出对不起海斯特的事情?关于这一点,小说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齐林渥斯来波斯顿之前,刚从印第安人的手里逃脱出来。他逃脱出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来找自己的妻子,说明两年来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妻子。其次,“风尘仆仆,刚刚逃离危险的荒野”原本希望在妻子“身上找到家庭的温暖和欢乐”没料到“她却站在众人面前成了罪孽的典型”(霍桑.65由此可见,齐林渥斯并非十恶不赦,一文不值。作家在表现他邪恶的一面的同时也无意中表现其可取的一面。雨果说:“如果只去表现美,把美与丑相割裂,那就失去了自然的完整面貌,因而也就失去了真实。而美丑对照相辅相成,可以使人们对崇高优美有更强烈的感受。同样,如果只是刻意去刻画人物的丑陋,就去否认人物的善,也是不应该的。 既然齐林渥斯具有如此的“善”为何最后却沦为“疯狂的魔鬼”和嗜血的刽子手呢?作为通奸罪的同谋海斯特,在清教看来,她是罪恶的化身,她不仅自己犯罪,还将清教代表丁梅


斯代尔拖下水,玷污了清教。《圣经》对通奸的后果做过这样的描述:犯通奸罪的人是失去理智的人,他在毁灭自己。他将失去荣誉并遭受体罚,他将永远蒙受耻辱。一个丈夫嫉妒时的愤怒是最可怕的,他的报复是无止境的(马俊杰.73。因此清教为了报复二人,海斯特的丈夫齐林渥斯就成为实施报复的不二人选。接下来的报复中,他潜伏于牧师丁梅斯代尔身边长达七年之久,处心积虑,折磨着牧师,“这个恶魔的使者奉神圣的使命,在一段时间内暗中与牧师接近,蓄谋戕害他的灵魂”(庄新红.72

五、假面“仁慈的法官”——清教主义对海斯特的惩罚

纵观全文,我们看到三个主人公两种不同的结局。一是丁梅斯代尔和齐林渥斯相继死去,二是海斯特和珠儿还活着。清教以极其隐秘的方式剥夺了丁梅斯代尔的生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清教乃嗜血的刽子手。相比之下,清教对海斯特的惩罚算是较轻的了。海斯特虽佩戴红字,毕竟还苟且活在人世,还有一女珠儿与她相依为命。

与恐怖的死刑相比,终生软禁似乎温和多了。清教一方面暗地里对内部的叛徒丁梅斯代尔判以死刑,另一方面对海斯特实施“监控”——终身佩戴红字。一些评论者认为终身佩戴红字已是对海斯特最为严厉的惩罚了。然而,细看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并不认为这样的惩罚最为严重。在作品中的第二章,当佩戴红字的海斯特出现在围观的观众面前,人群中的几个人窃窃私语:“那帮官老爷都是敬神的先生,可惜慈悲心太重喽——这可是真事”“这女人给我们大伙都丢了脸,她就该死。难道说没有管这种事的法律吗。”由此可以看出,宗教在此扮演一种仁慈法官的角色,以迷惑世人。

西方社会在16世纪至18世纪间兴起了科学革命,人们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解放,开始追求科学知识,发现真理。然而“霍桑在时代变迁面前表现的茫然无知,突出表现是他对科学术的笼统否定”他带着宗教的偏见,“否定一切技术进步,否定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董衡.60。霍桑认为抽象的“恶”是一切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根源。在其一生的著作中,他尤其喜好描写超自然的、荒诞的、恐怖的现

象或阴暗、反常的心理活动,来挖掘那隐藏的“恶”这与霍桑本人思想中的神秘主义不无关系。在霍桑看来,客观存在的世界不过是表像而已,它的灵性才是最本质的东西。这种观点使得霍桑在写作上重主观而轻客观现实的描写。霍桑把“客观事物仅仅看作是包含某种神秘意义的象征物,因而在创作上总是力图通过象征物去揭示那神秘的意义”(董衡巽.59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5f83a3f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8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