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出世-儒家与道家

2022-12-27 22:37:4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入世与出世-儒家与道家》,欢迎阅读!
儒家,道家,入世,出世



入世与处世

数千年来,儒道两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主导着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及生活方式。道家与儒家既有其互相区别、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一面,又有其互相一致、互相借重、互相补充的一面。

儒家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和道德型文化。儒家是要人们成为仁人、圣人。 老、庄则以道为本源,以道为总则,他们把人看成是宇宙自然中与其他事物平等的一员,人无需一种特殊的道德来规范自己。

有人说人得志时是儒家,失意是道家,儒家使人纷扰,道家使人自在。儒家是入世哲学道家是出世。

从儒家历史来看,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一整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战国时期,儒家分为八派,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学派和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学派是最主要的两派。至汉代,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而神学化,并由民间的一种学说变为官方的统治意识,取得了独尊的地位。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玄学和佛教的挑战,一度衰落。但它的纲常伦理观念有利于封建统治,影响仍然很大。至唐代,孔颖达等人作《五经正义》儒学再度被罩上了耀眼的光环。宋代,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完善和哲理化,称为“理学。后来理学发展为“心学”,成为明代的显学。清代,又出现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从其思想来看,儒家哲学一直是主动、积极地为统治者指出为国之道。首先是劝诫君王自己要,要,进而在国家事务管理上劝导君主实行仁政、德政。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倡导修己安人。

从道家历史来看,“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道”先于世界万物而存在,即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世界的本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庄子在老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本体论的方向迈进,明确指出:“天大地大,没有道大”。庄子的社会观同老子基本相同,从根本上主张治国以道。他认为,一切人为地法律伦理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与“道”相背离的。只有把财富、地位、名誉一概置之脑后的人,才能达到至贵。在老、庄之后,最负盛名的是稷下黄老学派。之后的魏晋玄学名称来自《老子》的“玄”,就其实质而言,是以道家为本,杂糅儒家思想的哲学流派,玄学其宗旨是“贵无”玄学家们认为:“无”(无名、无形、虚无)是“有(有名、有形、实有)的根本,是天地万物的精神本源。并提出“上及造化,下被万事,莫不贵无的论点。“贵无”论强调君主“无为而治”的必要。总之,道家的思想趋于“出世”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通过外在的顺人,作出行为上一定程度的妥协,从而避免了避世之人对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放弃;另一方面又通过内心的不失己,保持自我,来保证其精神意义上的远世性,从而避免了入世之人极有可能遭受到的精神疾患。



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63bc9e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