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2022-12-20 23:29: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什么是组织行为学》,欢迎阅读!
行为学,组织,什么

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其有何特点?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三:1、边缘性、综合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2两重性。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它既有与组织中人的行为生物性特征相联系的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又具有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属性即阶级性.3实用性。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来说,它是属于应用性科学.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 二、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

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三、试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学特别是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是管理科学的新发展。

1、由组织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小沃特曼在1982年出版的《寻求卓越的经营之道》一书中提出,组织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有四种类型:20世纪初――30年代以泰罗、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科学理学,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把组织中的人看作是理性的“经济人".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以梅约、麦格雷戈、巴纳德、塞尔兹尼克为代表的行为学派,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的模式,把人看成“社会人"。⑶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钱德勒、劳伦斯、洛希为代表的管理科学学派把组织看做是开放的理性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维克、马奇为代表的综合性的现代理学,把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强调人是企业组织的中心。在组织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了上述这种趋向综合的发展趋势之外,同时还有下列三种趋势:⑴由原来的基层管理为主发展到以高层管理为主。⑵由日常业务性管理为主发展到以经营战略管理为主。⑶由原来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由人事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人事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重视人和对人进行科学管理的学科。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过程,正是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发展为现代的人事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的过程.

四、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必须公开说明研究的全过程、所用的程序、所测的变量和测量方法,使其他研究人员,只要按照这种程序去做,就能得到同样的结论,起到进一步验证的作用.

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尽量避免受自己个性和主观偏见的影响,要客观、如实地收集占有数据和资料,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就是把其他可能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控制在一定条件下,而集中精力专门观察和实验这一因素对工作的影响.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坚持分析方法的系统性,是指要把每个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都置于整个系统中去研究分析;还要把有关方面的知识从过去到现在加以系统化、条理化。即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研究,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只要采取上述公开相同的研究程序,收集的数据资料是客观的,在相同可控的条件下,不断重复做相同的实验,相同的结论就会不断出现.这才能证明所得结论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可信的。

6、对未来的预见性。由于所用的研究方法是科学,所得结论是反映客观规律的,运用这个规律就可以预见未来,从而有可能事先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消极行为,引导积极行为的发生。 五、试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研究方法。

2、调查法: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可用的调查法有:谈话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3、实验法: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设一定条件的环境诱发被研究者产生某种行为


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4、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测量被研究者的有关行为特征和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称为测验法.

5、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六、如何认识管理工作中的人的因素?

1、在管理人员的计划中,个人远远不只是一种生产因素。他们是由许多组织构成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们制定管理主管人员的法律,树立指导行为的伦理道德,以及形成社会的一种主要特征的人的尊严的传统。总之,主管人员和在他们领导下的人,都是属于一个广大的社会系统的成员,而相互发生作.

2、应该承认个人的特殊性,即他们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责任感、不同的志向、不同的态度、愿望、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不同的潜在能力。

3、管理涉及到实现组织的目标.获得成果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实现目标的方法或手段丝毫也不能侵犯人们的尊严.个人尊严的概念是指人必须受到尊重,而不论他们在组织中的职位高低.他们每个人,都是各自具有不同能力和愿望的独特的个人,但是他们都人,因而都应该受到人的待遇.各种组织都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

4、人都是受外界因素影响的一个整体,就这一点来说,人是相同的,人们工作的时候,不可能摆脱这些外界力量的影响。如果我们不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只是考虑单独的不同特征,如知识、态度、技能或个性品质,我们便无法谈论人的本性了。

所以,在不同的组织中,目标可能有所不同,但组织中每一个人,都有对他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需求和目标。每个主管人员就是要通过领导职能,帮助人们看到在他们为组织目标作出贡献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并施展他们的潜在能力.因此,主管人员就要了解人、了解人的个性和他们的品格所能起到的作用.

七、试分析有关人性假设的论述,研究它有何意义?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体现了管理思想的发展与综合。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因而在管理史上,每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论都是从人性假设的改变开始的。

1、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又称唯利人.经济人假设起源于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始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为此,就需要运用金钱与权力,使员工服从与维持效率。在此假设基础上出现了“科学管理”。泰罗认为,管理活动的惟一目的在于追求经济效果.他确定了“科学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某求高效率。

2、社会人: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等人认为,人不仅有经济需要,还有社会需要:人类有安定感、归属感、友谊、关心、受人尊重、心理满足等社会欲望。因此,工人不是简单的“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从这种假设来看,对工作的主动性由发自管理阶层而转到发自工人们了。主管人员不再是任务的下达与授予者,不再是激励与控制者,反倒成了给工作创造条件与提供方便的人,成了工人们的富有同情心的支持者了.

3、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认为企业中发生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发挥职工的潜力。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只有在工作中将自己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感。按照这种假设,主管人员较多地考虑怎样才能使工作本身变得具有更多的内在意义和更高的挑战性。管理自我实现的人应重在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此时的管理者已不是指挥者、调节者和监督者,而是起辅助者的作用,从旁给予支援和帮助。

4、复杂人:劳伦斯、洛尔希、罗桑、沙因等人注意到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为人既不是单纯的“经济人”,也非完全“社会人”,更不可能是“自我实现人”,而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复杂人”.“复杂人”假设的主要内容大致如下:⑴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它随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改变。⑵每个人的需要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因人而异.⑶人在同一时间内各有需要和动机,各种动机之间交互作用而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⑷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要求和动机。⑸由于人的需要各不相同、能力各异,因而对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⑹在不同的企业组织或不同的部门中,人的动机模式是不同的。按此假设,出现了新的管理模式――“权变模式”.主管人员应该保持足够的灵活性,掌握高超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在管理方法上,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措施,即一切随时间、条件、地点和对象变化而变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6d4adce8a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